上海港码头号子
程年碗
程年碗(1930—)江苏泰州人。1949年开始在上海港煤炭装卸公司工作,1985年退休。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上海港码头号子》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始为塘桥“上海港码头号子”表演队进行指导。
号子,也称劳动号子,是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上海港码头号子”是码头工人在装卸货物时为统一动作和节奏发出的呐喊而形成的一种民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港口民族文化,塘桥街道办事处于2005年年底成立了塘桥街道码头号子表演队,通过团队传唱号子来延续上海的劳动之歌,让上海港码头号子登上了大众舞台。通过将诸多的号子汇集后,采撷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流派以节目的形式推上舞台,使濒危的港口文化遗产重新呈现于新的时代。2008年5月,上海港码头号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5月成立民办非企业组织上海浦东新区塘桥码头号子歌舞团,受政府委托,更加系统、规范化地传承推广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作为“上海港码头号子”的第二代传承人,程年碗曾做过码头装卸工人,对码头号子了如指掌,同时他也是另一位市级传承人韩纬国的师傅。退休后,因年事已高,现居江苏姜堰,虽身居外地,但一直关注关心着塘桥社区码头号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他将自己原来唱过的码头号子的相关资料及曲谱进行整理,并在日常活动中经常练习号子。因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需要不断温故知新。因此,他经常和原单位同事联系,对一些号子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也经常和塘桥社区的码头号子队员讨论曲谱、演唱方法及活动与演出形式。2006年,年逾古稀的程年碗在上海港煤炭装卸公司对码头号子表演队作实地指导,将当年码头工人的工作情景,怎样用杠棒扛货物、打号子等重新展现在大家眼前,让码头号子表演队成员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码头生活,以便以后更好地运用到节目表演中。2010年6月,塘桥街道举行《城市印迹》——上海港码头号子情景表演汇报演出,特邀程年碗上台展演原生态码头号子,获得一致好评。
这些年,塘桥街道每年都去江苏姜堰慰问。相聚时,程年碗会亲自哼唱几段码头号子,并与另一位传承人韩纬国及码头号子歌舞团的骨干队员做交流,挖掘和培养接班人。程年碗鼓励大家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同时做好传帮带工作,培养出新的代表性传承人,把黄浦江两岸码头工人的声音一直传唱下去。
多年来,程年碗为宣传、传承、保护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港码头号子”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007年,塘桥码头号子表演唱荣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原生民歌大赛”多人组合组银奖;2010年,进入世博会园区市民广场演出,同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长三角原生民歌邀请赛”金奖;2011年应邀远赴德国参加“谢瑟贝尔”、“路沙提亚”国际民间文化交流活动;2012年应邀参加了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的国际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为“弘扬海派文化,传承民族瑰宝”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开始与上海音乐学院及上港集团合作,共同探讨、交流“上海港码头号子”的发展与传承推广,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提供更专业的支撑。
上海港码头号子
韩纬国
韩纬国(1944—)浙江绍兴人。退休前在上海港煤炭装卸公司工会工作。1999年4月退休后即被塘桥街道聘用,先后在街道民政科担任老年人体育、服务管理工作,以及社区群文工作。2005年起,工作重心移至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传承传播工作。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上海港码头号子》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韩纬国19岁进入码头工作。10年的装装卸卸为海港付出了大量的辛勤汗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码头号子知识,尤其在夏克荣、程年碗、陈庆华等老前辈号子高手的指点下,他们在劳动中以身示范、亲口传授,令他受益匪浅。从此,他与码头号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日后社区文化、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韩纬国从小就喜欢吹拉弹唱,进码头后是单位文艺活动积极分子。20世纪70年代期间,曾参与码头号子《永远跟党干革命》的创编和乐队演奏事务;还创作了一首《祖国巨轮进港来》的号子歌曲。以上两首作品均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刊登于《群众文艺》刊物中。
2005年,在全国非遗普查工作刚开始时,他就担任街道非遗工作小组成员,采访了多位年逾古稀的老码头工人,还到上海广播电台、上海群众艺术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图书馆及码头港口,向有关专家、音乐家求教,采集整理了大量有价值的原始资料,为传承保护做了大量的前期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塘桥街道码头号子表演队。
2006年3月,随着码头号子的挖掘、采集工作不断深入,他创编出《灿烂塘桥》《激情浦东》的号子新作。在刚组建的“上海港码头号子”表演队中挑选了24名社区港区退休的老码头,经过培训、排练、演唱,终于将濒危的“上海港码头号子”这一文化遗产重新呈现于新的时代,引起社会热烈的反响。
文艺作品要紧贴时代的脉搏,老一套、无创意的东西必然被人们避之、弃之。韩纬国在码头号子传承中,既保持原生态的原汁原味,又非常注重作品的创新和发展。2007年,他将自编的《灿烂的塘桥》改编为《激情的浦东》,大胆尝试把原一声部的合唱改为二声部的表演唱,此举不仅丰富了演唱音乐的旋律,还增添了舞台表演的流动感和角色的发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他又尝试创编了一曲男声四声部《杠棒、草鞋、搭肩布》(原称《码头工人三件宝》)的号子组歌,引用“杠棒号子”为主旋律,与“肩运号子”、“搭肩号子”融会贯通进行组合,在浦东新区“六桥”文艺巡演中,18位演唱者登台亮相,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掌声。
号子的传承,犹如“滚雪球”。多年来,在韩纬国的传授、指导下的演唱人员已达80余人。其中几位已能独当一面,是号子队里佼佼者。他们经常到校园、部队、机关和企业去教唱、传授。在他们的培训下,塘桥武警九支队、张江阳光之家先后组建了码头号子队,结合自己身边的感人事迹,用号子进行演唱,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韩纬国在码头上摸爬滚打了10年,在这风风雨雨中养成了一股“不清仓,不下班”的倔劲。他敢想、敢说、敢做的强烈责任感,在非遗传承传播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并取得了成效。他创编、导演的无伴奏《上海港码头号子》,荣获全国原生民歌大赛“多人组”银奖;塘桥码头号子队分别被评为“浦东新区特色团队”、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