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锣鼓书
谈敬德
谈敬德(1942.2—),浦东新区新场人。副研究馆员,中国曲协、上海音协会员。历任南汇区文化馆副馆长、区非遗普查办副主任、区政协委员,今为镇人大代表。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曲艺·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
锣鼓书古称太保书,发祥于浦东沿海,起源于汉末晋初,师祖许旌阳。明代,演变为“社书”。清嘉庆年间开始转型为“唱说因果”,成为“精唱、传情、巧点鼓”的上海曲种。1956年秋,改为“沪书”。 1961年,更名为“锣鼓书”。 1961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向全市推广锣鼓书举办传授班,刚踏上文化馆工作的谈敬德,有幸进班学习。1964年,他担任伴奏的南汇锣鼓书《王婆骂鸡》被评为华东六省一市的优秀节目。从此,他认识了市群艺馆锣鼓书专家邹群。当邹群知道谈敬德迷上锣鼓书编曲后,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小谈,锣鼓书的将来,要靠你(传承)啦!” 1978年,谈敬德拜锣鼓书名角胡善言为师。
挖掘传统,甘当串珠人。1986年,谈敬德被南汇县文化局任命为《南汇县民间音乐集成》的主编,后又被市群艺馆借调参编中国民族乐器、曲艺音乐、民歌三大《集成》的上海卷。于是,他走访了江浙沪30多位锣鼓书艺人、上海地区的50多位民歌手、近百名的民间乐手,通过录音整理,在京、沪、港、台发表了锣鼓书、宣卷、上海说唱、江南丝竹、道教音乐100多万字的记谱曲调及文稿。
研究非遗,马不停蹄。在他退休后的15年间,醉心整理了120万字的《锣鼓书艺术》;为各地成功申遗20项,其中锣鼓书、琵琶艺术(浦东派)、浦东宣卷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还先后撰写了关于锣鼓书的历史渊源、民俗、音乐以及锣鼓书的小学、初中、成人教材共10本。还编写出版了《浦东派琵琶》《江南丝竹入门》《浦东宣卷》等4本书籍。
致力传承,投身创作。一面镗锣、一个书鼓、一面书钹,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为了做好传承传播工作,他收授了三名徒弟;为学校、村居、企业、军营举办传习班,参训人数达800余人;曾为浦东图书馆、上海群艺馆做锣鼓书讲座;还在全国鼓书研讨会、全国曲艺创作论坛上作交流。为基层编曲、创作的锣鼓书和其他非遗曲艺达200多个。他的获奖节目从上海演到外省市的平湖、嘉兴、泰州、彭州、福州、深圳、广州、荆州、菏泽、济南、长沙、西安、北京等地;少儿锣鼓书三次登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舞台;短篇《生意经》于2016年入围全国群星奖。其事迹被载入中国曲协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名录纪实》及文化部编辑出版的《当代中国群文事业“群星谱”》。2016年、2017年分别被授予“浦东最美群文人”、“上海最美群文人”。
曲艺·锣鼓书
康文英
康文英(1962.7—),浦东新区大团人。上海曲协会员。曾任大团镇文化中心党支部书记等职。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曲艺·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
康文英18岁参加群众文艺工作,1986年与南汇县文化馆锣鼓书辅导老师祝伟中、谈敬德结下了师生之缘。凭着她对锣鼓书艺术的孜孜追求,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领悟到锣鼓书历代艺人所积累“说、表、唱、做、击”的“五功”精髓,尤其在唱功方面,须遵循以字带声、以声带情、以字行腔、声情并茂的曲艺唱法,使用口腔、鼻腔、脑颅腔不同位置的共鸣,讲究胸腹式联动、“丹田”的运气和呼吸方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江南水乡地域特色的民族唱法。
继承传统,创新发展。这是康文英数十年来对锣鼓书表演的追求。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年轻人把注意力转到新奇多样的娱乐形式中,这对传统曲艺是个很大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她意识到,要传承锣鼓书,必须在创新中发展。为此,她在参加“2006年上海文化遗产日”演出《手拉手心连心》时,对唱腔采用了有张有弛的铺排、刚柔相济的章法,适当吸收当今流行的气声唱法,遇到最后高音区真假嗓兼融的出彩方法,赢得了满堂彩。同行一致评价康文英是新一代锣鼓书演员唱腔最显功力的新秀。为此, 目前许多街镇在制作伴奏带时,总是邀请康文英去录音范唱。2004年,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邀请南汇锣鼓书演出时,区文化馆领导和她的老师,也首选康文英领衔演唱。
组建团队,编织传承网络。原有26个乡镇的南汇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锣鼓书之乡”,然而申遗之后的保护单位却仅为大团、新场两地。因此,其余乡镇认为锣鼓书不是他们的文化特色,就对传承锣鼓书不大重视。面对这种困境,在康文英的倡议和相关领导的支持下,2005年大团镇文化中心创建了锣鼓书艺术协会,凝聚了68位锣鼓书优秀人才,重新编织传承网络。康文英在其中发挥了代表性传承人的主心骨作用。在本镇和外单位的节目中,她担当主演和导演,从家门口的幼儿园、小学到老年大学,从北边的新区社保中心、祝桥文化中心到南边的芦潮港边防派出所,从西边的新场到东海滩边的老港废弃物处置公司,传承路上留下她的足迹。
施教有方,传承结硕果。在康文英的尽心尽责之下,辅导方面,举办传习班授艺300余人次,潜心育人结硕果。新场镇小学的《孝子春娃》获得了镇艺术节的优秀奖;大团镇小学与成人同台演出的《锣鼓春秋》,走进了大上海的舞台;老年大学的《黄道婆》成了乡村旅游的一道风景;为职工们导演的锣鼓书,在市级舞台上获得专家的好评。演出方面,她主演参演的获奖节目不下20多个,其中《黄道婆》《木兰从军》走进江浙沪“长三角”交流演出;他和唐龙娟等合演的《公示风波》获得2007“上海之春”新人新作一等奖,并参加全国“群星奖”上海赛区选拔赛;她的单档锣鼓书《五百万嫁妆》入选中国曲协举办的中国东部地区曲艺优秀节目展演。《东方城乡报》《新民晚报》、SMG等许多媒体纷纷做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