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织带技艺
盛金娟
盛金娟(1949.1—),浦东新区万祥镇人。201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手工织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9月成为上海市非遗协会个人会员。
万祥民间织带,已有200多年历史。其技艺精湛,图案各异,色彩绚丽。图案特征可分为“条、块、格、花”等四类。经过历代农妇的艺术积累,形成了机织300毫米的宽带和5毫米的狭带。万祥织带用处很广:用于女孩子出嫁打铺盖带、被俏带、担盘带, 日常生产用的花袋带、蓬带、落索带、背小囡带;生活上帽带、裤带、袜带、鞋带、茶壶袋、手机袋等。2009年6月,“万祥织带”项目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盛金娟于16岁始,跟随外婆潘翠莲和母亲学习织带,因织出的带子图案多样、色彩绚丽,受到了宅头上长辈、亲朋好友的赞赏和青睐。盛金娟作为万祥织带的传承人,其所编织的织带款式多样,工艺精湛,常见的有曲龙银链、格子花、万年青、如意、祥云、八结等几十种。这些织带在万祥一带用途很广,用于背小孩、系围裙、制鞋面、制背包、打被俏,等等。她所自编的织带工艺品10多卷,还有用织带所制的工艺鞋、拖鞋、小背包摆设等,在万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中,供人参观。
为了让织带技艺能够长久流传下去,盛金娟将它传给了女儿徐红、侄媳黄忠妹、弟媳李林芳,以及邻居康花玲、奚五妹等等。“一传十,十传百”,盛金娟的这门织带技艺带动了周围不少邻居争相学习和继承。从正统体系来看,外婆传娘,娘传囡已有五代历史。现如今,在万祥镇的万宏村、万隆村、新建村、万兴村,都能寻找到织带的足迹。
从2010年开始,盛金娟每年都会定期举办织带培训班,让更多万祥地区的年轻人接触这项非遗技艺,从现场讲解到手把手教学,让学员在听、看的同时亲自动手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一非遗项目涵盖的劳动价值和社会意义。民间织带本是家庭副业的生产方式,为了不断提高技艺、翻新花样,盛金娟和村民之间相互串门、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通过技艺的研讨,不仅让这些劳动妇女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加强了人际交流,同时,在友爱的交往之中,融洽了邻里关系,增添了亲和气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增添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2011年5月,盛金娟的宽带、狭带以及布鞋、布包等织带作品参加了由上海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衣被天下——从乌泥泾棉布到海派旗袍”展览活动。2013年中国青年杂志的记者来万祥镇参观非遗陈列室,记者对织带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关于织带项目的报道刊登于《中国青年报》。 2017年,上海浦东电视台记者在市“非遗日”期间,对盛金娟进行了传承人专访,并在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