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艺

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艺

吴根华

吴根华(1948.8—),上海杨树浦人,现居住于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2010年至今被上海同济大学聘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新实践基地”——中国传统家具实践教学技术顾问。2012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吴根华出生在木匠之家。他祖父早在清末民初时就是苏州当地有名的明清家具木匠,同时又是制作微型明清家具的高手。当时有很多文人找他祖父做微型明清家具(桌上桌)。子承父业,吴根华父亲很早就跟其祖父学习制作微型明清家具。在家庭的影响下,吴根华从小就喜欢做小的木质玩具,如小手枪、小三轮推车、小木船、小家具等。在他上初中时,父亲经常与他谈起明清家具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具,用材是世界上最好的环保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可以做家具,同时又是很好的保健和医药用材,如黄花梨做的家具可以预防高血压,小叶檀的可以医治外伤。在父亲的启发、支持和鼓励下,吴根华开始以1∶10的比例,用两三百年的明清家具残料,按照明清家具的各种榫卯结构及工艺流程制作微型家具。他运用木材自然纹理进行抛光、打磨,突出了木质的自然美,使微型明清家具古朴、端庄、朴实、大方、简洁、典雅。为了提高制作技艺,他父亲每逢节假日或者星期天,只要有空就带吴根华到博物馆或者是市郊古镇去参观、考察,观摩古镇大户人家的古典家具。

从1980年开始,为了更加系统地学习明清家具的制作技艺、工艺流程及各种榫卯结构,吴根华连续订阅了10年《上海家具》杂志。通过学习,他懂得了很多榫卯的专业名称,如串隼、半隼、燕尾榫、格角榫、长短榫、马牙隼、夹头榫、搭角隼、直枨、霸王枨、罗锅枨、牙板、矮老和走马梢等几十种榫卯的名称。经过二十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他先后制作了微型明清家具中的客厅家具、书房家具、卧房家具、闺房家具及部分微型盆景架,并多次参加各省、市的展示。作品先后刊登在《上海日报》(外文版)、《新闻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浦东时报》《上海盆景》《上海艺术家》等报刊上,还被上海电视台、浦东电视台和浦东其他媒体等多次播出。

吴根华1997年11月被上海市总工会提名“上海工人艺术家”。 2010年荣获上海市首届市民创意优秀奖。同年,同济大学出版了《中国传统家具与文化》课程教学成果三年展(2010—2012)一书,与清华大学中国传统家具进行学术交流。2014年荣获上海市市民百名手工艺达人称号。2015年荣获上海市市民百名设计师称号。2015年3月应上海群众艺术馆邀请,吴根华的微型明清家具作品在上海群众艺术馆展出2个月。2016年5月,在同济大学文学堂展示1个月,深受老师同学们的欢迎;同年,吴根华荣获同济大学城市建筑规划学院以“工程意识、人文思想和社会责任”三合一为导向的建筑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二等奖。2016年再次荣获上海市市民百名工艺达人称号。同年编写完成了《微型明清家具鉴赏与制作》一书,并在全国第二届NERC杯全国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奖。

2013年,吴根华被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聘为微型明清家具制作专家,向师生传授微型明清家具的制作技艺,参加学习制作的学生约500人,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传授制作技艺和展示微型明清家具的方式,把微型明清家具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微型明清家具小中见大,便于运输和巡展。这样,就可以让更多喜欢明清家具的人通过参观更进一步的了解明清家具,让那些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的爱好者通过观赏、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制作技术,使微型明清家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为保护和发扬这一中华民族的家具文化艺术瑰宝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