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杆秤制作技艺

传统杆秤制作技艺

潘仁官

潘仁官(1944.3—),浦东新区书院人。2016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杆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传说也有很多,其中广为流传的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从一个鱼贩的难处那里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木杆秤。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两两少禄,缺三两少寿。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

潘家人制作杆秤由来已久。潘家第一代手工制作杆秤早在民国初期就已经开始,由于当时战火纷乱,也曾一度停止;1949年后又重新开始,由潘家第二代传承人潘子楼接手,并在书院及万祥开设了两家店铺。潘子楼去世后,由潘仁官维持至今。

杆秤是中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然在使用的衡量工具,它充分映射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征。潘仁官根据目前市场流动销售的特点,制作出具有小巧玲珑、方便携带特征的杆秤。同时,他总结了前人制作杆秤所需材料的经验,发现最上品的杆秤应以楠木为材质。他还根据民间流传的谚语“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等理念,镶嵌秤星,使工艺完成之后能够清晰看到星花反出的星光,它的秤心制作符合老百姓的心理特征。

现已经70多岁的潘仁官对传统杆秤制作的传承和发扬一直竭尽所能。在镇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每年的暑假和寒假都举办“一小时民俗传承进校园”传统杆秤培训班等,共计参训人数达200余人。他还受邀前往川沙曹路、闵行召稼楼、上海群众艺术馆、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等单位讲课。同时,积极参加新区及各街镇组织开展的各类非遗展览活动,为传承传播非遗项目不遗余力地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