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栽培技艺
冯安清
冯安清(1958.10—),上海市兰花协会副会长。2013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兰花栽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兰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深得我国人民的喜爱。中国的兰花栽培技艺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越国,古称“艺兰”。艺兰之道包括“八义一心”,即“兰性、兰礼、兰艺、兰理、兰德、兰情、兰智慧、兰引导”,一心即“兰心”。艺兰的过程是引导艺兰人,感悟兰性,学习兰艺,体会兰德,滋生兰情,逐步完成自身品德之修养、达到平和之心之目的。
兰花自古便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艺兰”技艺源远流长。宋代李愿中著有《艺兰月令》,清代鲍绮云著有《艺兰杂记》、杨子明著有《艺兰说》、刘文琪著有《艺兰谱》、杜筱舫著有《艺兰四说》、吴传澐著有《艺兰要诀》、罗文俊著有《艺兰记》,民国于照著有《都门艺兰记》,清芬室主人著有《艺兰秘诀》等。自清康熙五年(1666年)在上海青浦朱家角诞生兰花名品“蜂巧梅”,一直到抗战爆发,上海共发现兰花名品数十个。自明清以来,上海诞生了多位艺兰名家:李良宾、孙侍州、刘楠湘烟、赵申桂、孙培仙、林翰之、查永思、欧阳石芝、周肇甫、陆永生、徐子麟、吴有成、卫吉甫、朱省庵、王宪臣、惠雨亭、俞致祥、卫吉甫、虞子坨、郁孔昭、秦采南、唐驼。2013年,兰花栽培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非遗名录。
冯安清从1988年起养殖中国兰花,如今已收集名品国兰200余种,为上海首届兰花展暨江浙沪兰花展金奖获得者,并获中国兰花无土栽培基质发明专利。
俗话说“养兰一点通,浇水三年功”,不仅仅是浇水,养殖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对于艺兰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使兰花盆栽富有美感、充满传统文化的气息,必须在选苗、选盆、栽种、管理每个步骤中都投入大量的精力,这是千百年来爱兰之人传承至今的智慧,也是我们现代人的无价之宝。为了让现代人更易接受艺兰这一传统技艺,冯安清改良的现代养兰法不仅继承了古时的方法,也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改进,使得艺兰不仅维持了传统兰文化的原汁原味,也使得兰花的养殖从室外种植演变成室内盆栽,更容易贴近当代都市人群的生活。
多年来,冯安清以保护传统艺兰技艺、传播传统兰文化为己任,在浦东建立了中国兰花繁殖保护基地,为国兰的保护及繁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9年建立的创新理念的兰文化传播网站,内容涵盖中国兰文化介绍、国兰欣赏、艺兰技艺等方面,让人们了解国兰的文化历史。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冯安清在世博园“亩中山水”园,策划、设计了中国兰文化展览,受到了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观展人数达数百万人。他还曾在上海多家单位及居民区举办兰展与艺兰讲座,积极向公众推广艺兰技艺。
“艺兰”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休闲文化方式,历经千年,许多资料、习俗流落在民间,并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佚失,需及时抢救和挖掘。数十年来,冯安清走遍全国,寻找各种流传于民间的“艺兰”资料。不仅保护性收集了大量的传统品种兰花,也收获了许多关于兰花的民间传说。回到上海后,他将这些资料整理保存,并在兰展、艺兰讲座中展现给市民,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一古老的文化。
在冯安清的不懈努力下,2016年,上海市非遗项目——兰花栽培技艺保护基地在上海孙桥农业园区建成。保护基地涵盖兰花展示、栽培、传承、科普、科研等各项内容,不仅能更好地进行兰花展示,也能起到教育、科普及非遗传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