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书
施 瑾
施瑾(1944.6—),浦东新区大团镇人。1961年开始接受南汇县文化馆的锣鼓书艺术培训,成为南汇地区第一代锣鼓书业余演员。201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曲艺·锣鼓书》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施瑾通过学唱锣鼓书,了解到具有千年神鼓的锣鼓书在明代称为“社书”。而明代“社书”的原生态表演形式,首先出现在浦东新场。在《续修光绪南汇县志》祠祀篇中曾有一段记载:明杨忠愍继盛以极谏被祸,俚人立社以祭,名曰“杨社”,后为时俗,加一“庙”字。新场人为纪念这位揭露奸臣严嵩企图谋皇篡位罪行的忠臣良将,建造了“杨社”。每年三月廿八,在跨街古戏台上以唱社书的方式社祭杨老爷“昭天侯”。到了清代,新场又有雷音寺、鲁班阁、晏公祠等许多地方,邀请陆关福、计秋涛、徐和尚等艺人敲锣击鼓祭神,保农业丰收,保人口太平。通过对传统文化历史与价值所在的认识,使施瑾增添了学好、唱好锣鼓书的信心和决心。
施瑾在学艺过程中,先后接受上海市群艺馆邹群、南汇县文化馆严承达、上海市评弹团徐丽仙等曲艺专家的封闭式训练,学得了“说、表、唱、做、击”的“五功”精髓。施瑾上演的处女作是《王婆骂鸡》,与她搭档的上手是祝伟中,手敲镗锣、书鼓,而施瑾担任下手,击打书钹。这一面书钹,局外人以为敲击非常简单,可行中却分“心击、边击、亮击、闷击、疾击”,基本程式有“二记头、倒骑驴、急急浪、秧歌点”等许多敲击法。《王婆骂鸡》的闹场锣鼓,组合着许多技巧,施瑾通过反复琢磨、刻苦练习,书钹击点非常到位。她潜心钻研唱腔,因为锣鼓书的旋律跳跃度极大,高音区的演唱需要掌握胸腹式呼吸,学会“高而不喧”、“低而不沉”的控声诀窍。同时,她借鉴戏曲发声唱法,增强锣鼓书的韵味。祝伟中和她的锣鼓书“双档”,以上手高亢明亮、下手圆润甜美的声腔相互渲染,达到完美融合。1964年,她们走进上海音乐厅,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上海之春”文艺会演,南汇锣鼓书《王婆骂鸡》一炮打响。演出结束时,受到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的亲切接见。
施瑾凭着对锣鼓书艺术的追求与执着,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活跃在群众文艺的舞台上,继《王婆骂鸡》荣获当年“上海之春”优秀演出奖之后,《红花朵朵》获1978年上海市总工会汇演二等奖;《桃李争春》获1979年上海市农村文艺会演三等奖;她先后演出的《鸡司令》《锁蛟龙》《站在水乡望北京》《小气鬼找对象》《水乡新镇》《结亲》等代表作品均深受群众好评。
2005年后,施瑾引领新场镇南大居委组建了锣鼓书队。上海世博会期间,一曲《老夫妻学双语》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展演时,联合国老外官员连称ok。 2013年带着锣鼓书《临港新城展新貌》赴浙江省安吉县参加省际交流;2014年锣鼓书开篇《水乡古镇春光美》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她全力为锣鼓书的传承传播作贡献。为石笋中学指导的锣鼓书《水乡古镇春光美》获上海市中小学“校园流行组合”电视邀请赛银奖。她还参加新场古镇锣鼓书馆的天天演,向中外游客演绎着锣鼓书的艺术魅力。
锣鼓书
唐龙娟
唐龙娟(1966.4—),浦东新区大团镇人。1976年,大团向阳校文体班求学,1983年进大团乡文艺工厂当演员,1984年起学唱锣鼓书,1993年担任文化中心文艺干事,现任浦东新区大团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兼书记。2018年6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曲艺·锣鼓书》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唐龙娟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锣鼓书培训班之后,了解到她的家乡大团镇是锣鼓书的发祥地。根据南汇县曲艺团团长胡善言的回忆,早在乾隆甲子年的大团蟠龙桥边,每逢端午节,划龙舟的船头上有锣鼓书艺人演唱锣鼓书;又据上海郊区及浙江平湖艺人回忆公认,近代“唱说因果锣鼓书”的祖师,就是大团镇三墩社区二团村的顾秀春。从清嘉庆年间延续到1949年,艺人以民间传说、演义小说和家庭伦理、历史故事等题材,进村宅、进茶馆,说唱锣鼓书,成为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1950年改称为“沪书”,1961年在群众文艺中改称“锣鼓书”,成为浦东文化的特色。家乡的瑰宝,呼唤着唐龙娟传承锣鼓书的文化自信。
唐龙娟从16岁开始学唱锣鼓书,先后演唱过锣鼓书《黄道婆》《候车亭前话交通》《唱不尽我们的感激情》《真心献给城里人》《高镇长请客》《公示风波》《万绿丛中一点红》《金光灿灿浦东桥》《无限风光在南汇》《三约杏花村》《情满南汇》等节目。通过艺术实践,她能熟练掌握锣鼓书“说、表、唱、做、击”的基本功,并能运用自己擅长舞蹈的特长,把舞蹈元素糅合到锣鼓书的表演中,增强了锣鼓书艺术的感染力。
2016年起,唐龙娟担任镇文化中心主任兼支部书记之后,一直把锣鼓书作为文化中心的重头戏。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唐龙娟积极开展锣鼓书的展示展演、传承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深受学员们的喜爱。她参与下乡演出和外省汇演以及各类节庆活动。她牵头建立传承基地,抓好普及教育。先后建立了大团镇小学少儿锣鼓书传习所和中青年锣鼓书培训基地;在大团镇小学和文化中心开设了锣鼓书普及班和提高班,由传承人传授具有一定难度的锣鼓书技艺。2016年3月起在大团社区学校开设了锣鼓书班,建立了学生组、中青组、老年组3支队伍,每星期进行定期培训。这两个培训基地成果显著,得到了浦东新区文广局正式挂牌命名。她还以文化中心的名义建立了以中青年教师和社区文艺骨干为主的锣鼓书表演团队,有60多位锣鼓书爱好者参加,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弘扬锣鼓书艺术。同时,创作编排了许多锣鼓书节目,一方面运用于节日庆典、主题活动、每年的文化“三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新征程新思想;另一方面组织创作人员,力创精品,2017年创作的锣鼓书短篇《五百万嫁妆》入选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曲艺展演,扩大了锣鼓书的影响,提高了大团镇的知名度。
唐龙娟在做好非遗动态保护的同时,注重静态保护。2016年在唐龙娟的建议下,在文化中心二楼建立了大团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展示大团镇的非遗项目,包括项目简介、实物、传承活动照片、荣誉证书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团,了解大团的非遗项目,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