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模型制作技艺

古船模型制作技艺

张玉琪

张玉琪(1955.8—),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会员。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古船模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国船模制作的历史,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可上溯到汉代。如1951年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十六桨木船模”,船模长1.54米,该船模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从记载来看,在金朝正隆年间(公元1156—1160年)张中彦创造了模型造船技术。《金史·张中彦传》记载:“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谓之‘古之卯’,诸匠无不骇服。”张中彦采用的是船模放样的造船技术,与现代造船中的放样原理基本一致。《宋史—张觉传》记有,宋代处州知州张觉,“尝欲造大舟,幕僚不能计其值,觉教以造一小舟,量其尺寸,而十倍算之”。这也是放样原理的实际应用。古时建造大船前,都要按“缩尺”制作船模,船模是以真船同质材料制作,以供建造实船时参照。制作技术涉及放样、木工、缝纫、漂染、竹编、雕刻、绘画、油漆等多门工种。制作材料的多样性,使得制作人要掌握多门工种制作技艺,所以,古船模型制作技艺是集中国多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

张玉琪出身于一个有造船传统的家庭。他的曾祖辈,早在100多年前就在位于黄浦江以东地区的陆家渡木船厂打工,父亲在上海船厂工作。张玉琪从小耳濡目染,对造船和船模产生浓厚兴趣。十几岁的时候,用木块、木条,还有用布、线绳等,在他父亲的帮助下做结构简单的中国帆船的模型。他1979年进上海船厂做木模工。1982年分配到厂船模组,任船模组组长,一直做到2008年。在上海船厂里工作了30年,做了20多年各种类型的船模。

张玉琪在木船世家和上海船厂两个渠道,得到了古船模型制作技艺的真髓。通过几十年实践,他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制作技艺。

张玉琪所制作和复原的船模以及船用属具,先后被中国航海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上海船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香港海事博物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等10多家展馆收藏和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为中国船舶馆制作的“上海沙船”“汴河客船”“耆英”号、福建“丹阳船”等4型6艘古船模型,占了全馆船模的1/4。这些以柚木按比例制作的船模,真实精妙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他有关船模和船模制作的学术交流文章,经常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2001年,张玉琪被上海造船工程学会聘为船模辅导员,每年利用暑寒假期,辅导青少年动手制作简单的古船模型。2015年退休后,他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合作,进行中国古代造船知识和船模制作技艺现场交流。2016年,他提供10艘木船模型和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合作,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江舟载古韵 巧匠传余音——长江流域木船复原模型精品展》。 2017年,在我国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上,“古船模型制作”对口上海边防船艇大队,进行了一场特别的收徒拜师仪式。由张玉琪领衔的团队,2017年10月开课(50天),辅导中国航海博物馆的12位馆员,使他们掌握中国古船模制作所涉木工技艺、手工工具的操作使用等。

近几年来,陆家嘴街道设立的古船模型制作技艺传习所,接待了许多对中国木船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有些专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借助在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的船模传习所,还进行了中国船史研究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