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

沪剧

黄萍华

黄萍华(1960—),浦东新区宣桥人。宣桥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国家二级演员,上海市劳动模范。2010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戏剧·沪剧》代表性传承人。

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最早被称为花鼓戏,其用浦东方言演唱的流派,被称为东乡调。从花鼓戏演变为当代沪剧,经历了200多年。沪剧在其形成过程中,从对子戏、折子戏、幕表戏发展到剧本戏,并总结了长腔类、簧腔类、小调类、缀腔类等成套曲牌;从“立白地”到剧场演出,由因陋就简的草台班发展到灯光、布景、服装、道具、化妆等完美的舞台艺术。

1949年以后,浦东地区业余沪剧队风起云涌,宣桥镇就有8个团队,演出过《庵堂相会》《借黄糠》《碧落黄泉》《雷雨》等30多个大戏,《今年出怪》《农缘》《人过留名》等当地创作的近百个小戏,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2009年宣桥沪剧被评为区级非遗项目。

黄萍华从小受深爱沪剧的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下,也慢慢喜欢上了这种情深味浓、软糯刚直的上海地方戏,开始跟着父亲学唱起沪剧。由于天资聪颖,在十五六岁时,已经会唱60多个沪剧经典唱段。19岁时,黄萍华凭借沪剧上的特长考进了三灶文化站,开始参加沪剧节目的正式排演。改革开放以后,为了繁荣沪剧的发展,宣桥邀请了上海著名演员沈仁伟、张杏声,作曲汝金山等演职员对宣桥沪剧人才进行培训和辅导。在老师的引领下,黄萍华逐渐领悟到沪剧咬字、唱腔和手、眼、身、法、步等的要领和精髓;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与张杏声结下了师生缘。凭借着对沪剧艺术的孜孜追求和刻苦训练,黄萍华崭露头角,成为浦东新区名闻遐迩的优秀沪剧业余演员。

致力沪剧传承是黄萍华这些年来的工作重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宣桥地区的沪剧队伍在年轻人中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态。为保护、传承沪剧艺术,黄萍华作为宣桥沪剧的领军人亲自策划、举办了宣桥镇沪剧传习班,同时和宣桥的小学合作开展少儿沪剧培训班,并亲自授课,培养了600多名老、中、青、少沪剧爱好者。

沪剧要与时俱进才能受欢迎。黄萍华沪剧团队结合每年的工作重点创编了各类沪剧节目,如2016年根据“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主题创编了沪剧小戏《签约》,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春风化雨润人心。成立了黄萍华沪剧传承创新工作室,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助推着宣桥镇“沪剧之乡”的繁荣与发展。

为把宣桥沪剧的名片打出去,黄萍华带领沪剧团队排演了大型经典沪剧《碧落黄泉》《雷雨》在浦东新区各街镇巡演70多场。两届受邀出席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开幕、闭幕仪式。2017年受邀赴新加坡交流演出,促进沪剧艺术走出国门,推向世界。在黄萍华的带领下,宣桥沪剧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精诚所至,硕果累累。黄萍华主演的许多沪剧小戏在区、市、全国创作节目汇演中屡次获奖。2007年11月,在南汇区举办黄萍华个人沪剧演唱会;2009年,由他主演的沪剧小戏《农缘》获得上海市新人新作奖;2011年,由他主演的沪剧小戏《人过留名》荣获“全国小戏节”优秀演员奖;2014年创作的沪剧小戏《父亲》获得浦东新区“大地芳菲”群众文艺创作节目比赛金奖。

沪剧

陈叙德

陈叙德(1954—),浦东新区川沙人。曾任川沙县群文干事等职。2012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戏剧·沪剧》代表性传承人。

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它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为了适应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其节奏、节拍、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

陈叙德自幼受前辈戏剧表演艺术家的影响,钟爱戏剧艺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上海沪剧院演员下乡到农村劳动及演出时,他受到启发,对沪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以一首《星星之火》选段《启发杨桂英》被文化站招收为文艺人员,随之被派往川沙县第一期沪剧班培训。他能熟练掌握沪剧演唱的流派特点,熟练掌握沪剧演唱各曲调、调门、板式、韵律、韵脚;舞台上自如地塑造人物,包括小生、老生角色;能系统地传授沪剧的演唱技巧和舞台表演的手、眼、身、法、步等手法。

陈叙德积极配合开展各类公益性活动,组织排练沪剧表演唱、联唱等,组织业余沪剧团到各村居巡回展演。连续6年担任沪剧培训班指导老师,收徒5人,传授学员200余人。连续多年在川沙新镇暑期少儿沪剧兴趣班授课,培养青少年学习沪剧,使青少年们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家乡文化内涵,培养“小小非遗文化传承人”。

戏曲是市民大众的艺术,而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只有走进百姓中去,才能接上源头活水。陈叙德为了追溯沪剧的源头“东乡调”,走家串巷,走访老艺人,记录整理了大量相关材料。他始终坚持组织基层团队开展文艺演出,组织沪剧沙龙大家唱活动,定期开设沪剧培训班等工作,带教学员数百名,学员中有一定表演水准的至今还活跃在农村业余舞台上。

沪剧

吴林芳

吴林芳(1964.9—),浦东新区祝桥镇人。祝桥镇文化服务中心群文科长、助理馆员。1979年2月至1988年7月,在祝桥镇文艺厂学唱沪剧;1988年8月至今,转入祝桥镇文化站、祝桥镇文化服务中心。2018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戏曲·沪剧》代表性传承人。

吴林芳的家乡祝桥,早年有一种流传较广、被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南汇卷)》的剧种——“祝家桥花鼓戏”。它诠释了上海地方戏“沪剧”发展的前身,起源于清乾隆,多为一男一女,以走唱形式表演的民间曲艺。花鼓戏,脱胎于浦东田头山歌,后发展成滩簧、申曲、沪剧的戏剧形式。花鼓戏的出现,标志着沪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正因为百年之前在祝桥地区孕育了“花鼓戏”这朵奇葩,经过百年来的滋养,结出了祝桥被南汇县文化局于1989年命名为“沪剧之乡”的硕果。由于吴林芳对沪剧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继承了祝桥“花鼓戏”走唱的传统形式,上演了许多沪剧节目,并将一曲反映浦东改革开放头十年成果的《看花灯》,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上海唱到北京。

吴林芳于1979年考进祝桥文艺工厂沪剧队之后,先后得到沪剧名家王珊妹、陈甦萍的指点,技艺大进,逐渐掌握了沪剧流派丁派特点,吐字清晰,行腔婉转。不多久就担任《阿必大》《幽兰夫人》《状元乞丐》《白玉兰》《春暖桃花渡》等许多大戏小戏的花旦。由于技艺成熟,表现突出,被南汇县沪剧团和县文化馆商借参演《千家万户》《创业者之歌》《浦东南大门》《情连港城》等大戏的主要角色;后因工作需要回到文化站群文岗位,并在业余沪剧团排练的小戏《家风》《水》《道是无情》《血染的工装》《梦飞未来》等节目中担任主角。目前,在文化服务中心她经常策划、组织全镇大型、小型沪剧活动,如“沪剧大家唱”“沪剧月月唱”“沪剧擂台赛”“沪剧天天演”,等等,并经常为基层村居及学校举办沪剧传习班,为学员作教学与传承。

吴林芳在演唱沪剧的几十年中取得了许多成就。参加市级比赛获奖的节目有:1987年大型沪剧《白玉兰》获上海市戏剧表演二等奖;1995年上海市表演唱大赛中,沪剧表演唱《看花灯》获优胜奖;1999年上海市十月歌会大赛中,沪剧表演唱《敲门球》获一等奖;2000年上海市十月歌会中,沪剧表演唱《真情献给城里人》获二等奖;2010年上海市科普艺术展演中,沪剧小戏《水》获特等奖;2012年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沪剧折子戏《春暖桃花渡》获得铜奖;2014年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缤纷长三角、浦东川沙杯”戏曲邀请赛中,沪剧小戏《血染的工装》获优秀表演奖;2014年上海市科普艺术展演中,沪剧小戏《新能源》获一等奖;2017年上海市《乡音和曲》邀请赛中,折子戏《梅林重逢》获最佳演唱奖。参加全国和省际交流获奖的节目有:1999年全国表演唱大赛,沪剧《看花灯》获二等奖;2014年《中国腔、中国梦》全国小戏精品展演,沪剧小戏《新能源》荣获精品展演一等奖;2014年第六届江浙沪戏曲交流演出,沪剧小戏《新能源》获金奖。2000年上海群众艺术馆举办的《欢乐大家唱》获优秀组织奖,2010年被评为“浦东新区百名才俊”。此外,为了传承沪剧,她积极带徒传艺,培养出了沪剧新秀王明兰、黄倩蓉。10多年来,吴林芳在祝桥镇连续举办30多人的沪剧培训班,100多人的少儿沪剧传习班;组织全镇的“沪剧大家唱”,提高了祝桥人对演唱和传承沪剧娘家戏的浓浓情趣。

沪剧

施益龙

施益龙(1965.7—),浦东新区祝桥镇人。上海市浦东新区海天文化服务站(民非组织)站长。1986年4月至1988年3月在南汇棉纺厂工作(期间参加南汇县文化局举行的沪剧培训班); 1988年4月至1991年6月加入南汇沪剧团工作;1991年7月至今,致力于祝桥镇的文化事业。2018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戏曲·沪剧》代表性传承人。

生在沪剧之乡的施益龙,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施惠民。小时候他经常听他父亲说,沪剧的源头就是浦东地区的“东乡山歌”,当然也包括黄浦江以西的“西乡山歌”。它从“民歌”形式的长山歌演变为“曲艺”形式的花鼓戏,又从小演唱“滩簧”形式的小同场、大同场到唱念做打完善的戏曲。过去称“申曲”,那时候,浦东人经常邀请上海名家来乡下演唱。1949年后浦东各地成立了许多业余沪剧团,仅东海、祝桥地区,就有东海先进沪剧团、祝青业余沪剧团、星火沪剧文艺组。在他父亲一辈就先后演唱过许多传统戏和《生死仇》《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木匠迎亲》《妇女代表》《红色种子》等许多现代戏。从小耳濡目染沪剧的施益龙在小学时就参加乡里举办的沪剧演唱会,并获得一等奖,这促使他在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南汇文化局举办的沪剧培训班,后来又进入了南汇沪剧团。

施益龙考进南汇县文化局沪剧培训班之后,在两年的脱产学习期,得到上海沪剧院著名演员沈仁伟、张杏生、孙徐春的直接带教。通过几十年的沪剧演唱实践,他掌握了许多沪剧流派的技艺,例如王派的潇洒飘逸,袁滨忠的高亢明亮,沈仁伟的刚柔相济。在担任角色方面,他特别擅长小生及老生;在表演方面,嗓音甜美、唱腔婉转。2010年,施益龙为提高自己的沪剧艺术又投入徐伯涛门下,专攻王派唱法,较好地掌握了沪剧的“唱、念、做、打(动作表演)”等表演艺术。为此,在南汇沪剧团和祝桥文化中心排练的大戏中,他担任了《大雷雨》《千家万户》等十多个节目的主角。

施益龙的艺术表演堪称祝桥沪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2014年,施益龙为了更好地传承沪剧,创建了“上海浦东新区海天文化服务站”,团队中的沪剧学员30多人;承办了祝桥镇文化中心的沪剧培训,其中成人班学员达80多人、少儿沪剧班学员达100多人。他亲自教唱、排练节目到敬老院和下乡演出。海天文化服务站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团队,2017年被浦东新区评为百强团队。2016年6月份,专门收徒学唱王派艺术。同时,他在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2009年上海市社区戏曲演唱赛中获优秀奖,2010年上海市《乡音和曲》戏曲大赛中获银奖,2011年上海市第四届戏曲演唱赛沪剧《壮志凌云》获铜奖,2012年上海市第五届戏曲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12年第五届“乡音和曲”大赛上《春暖桃花渡·读信》获金奖,2017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中荣获最佳演唱奖。在参与长三角及全国的比赛中,于2010年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长三角地区戏曲邀请赛中荣获演唱优秀奖;2012年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长三角戏曲邀请赛中,荣获铜奖;2014年“乡音和曲:我是大明星”大赛获最佳传承奖;是年,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缤纷长三角戏曲邀请赛中,沪剧小戏《家·梅林重逢》获铜奖;2014年《中国腔·中国梦》全国小戏精品展演中,沪剧小戏《新能源》荣获精品展演奖。他为祝桥镇获得上海市文广局命名祝桥为“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沪剧)”称号,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