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竹篮
潘进福
潘进福(1950.8—),浦东新区大团人。2009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龙潭竹篮》代表性传承人。
龙潭竹篮编制技艺始于光绪年间。当时,大团龙潭八组的唐姓(西头人)以做竹篮营生,并收徒弟,传其竹篮编制技艺。至1982年,龙潭竹篮的编制技艺已传了8代,潘进福就是第8代传人。
龙潭竹篮的工艺特征是劈篾、用材考究,光洁不扎手(无篾刺),坚固耐用。它以其大小、形状、稀密和用途可以分为十余种。每一种篮在各个时期派着各自的用场。过去曾用过的饭篮,离家劳作带饭到田头,剩饭盛在饭篮里,可久放不馊;吊纱篮,过去曾是织女放置纱圆锭的专用篮;排篮,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除了挑运菜物之类东西外,它还有一个特殊用途,每逢人家办婚事时,在排篮口贴上大红纸条,可放置新娘嫁妆中的小件物品;六角篮(小),又称“上镇篮”,也叫“豆腐篮”,过去人们挽着它上镇买菜,家用可拎小件物品洗菜等;其他几种篮也各派各的用场。所以,现在尽管受到城市化、盛物用品多样化和各种制约因素的冲击,但它仍以无污染和特有的传统编制技艺而存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竹篮产品被许多塑料制品所取代,龙潭竹篮的销售渠道受到一定的阻碍;再加上其传承人及编制人员普遍老龄化,技术的传承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为了能让这门珍贵的手艺得到继承和传承,上级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龙潭竹篮编制技艺基本上得到了保护,传承活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些年,大团镇文化中心依托市民文化节、非遗日、桃花节等契机,每年开展传承展示活动,传承人潘进福一边编织竹篮,一边向市民们介绍竹篮的品种与编制技艺,展示的主要编制种类有四角篮、六角篮、淘麦篮、吊纱篮、淘米篮、饭篮、麦钓篮,现场编制时总会引来诸多市民的参与。
2015年,大团文化中心成立了龙潭竹篮工作室,每季度针对小学生进行培训,每月做到与传承人见面一次,掌握竹篮编制情况,收集和挖掘项目资料,充分发挥传承基地传承作用,把龙潭竹篮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