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还是坏人:角色的类型化

一、好人还是坏人:角色的类型化

父母一打开故事书,孩子就会问:是好人还是坏人?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父母会因孩子的长大而越来越难以回答:娑婆世界,万千世相,科学家也说没有一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岂能让孩子的认知一直停留在非黑即白的幼稚水平?就算是要用好人坏人简单二分,也有装扮成好人的坏人,长得像坏人的好人,值得同情的坏人,不受欢迎的好人。孩子啊,不擅此道的父母又怎么才能跟你讲得清?靠讲故事为生的人却没有这种纠结,为了给个爽快的回答,他们不惜直接给“坏人”一概涂上白脸,给“好人”一概涂上红脸……

——没错,说的就是中国戏曲。唐代参军戏,还真就俩角色:参军(被嘲弄者)、苍鹘(嘲弄者)。经过千年演变发展到:黑、白、红、花;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丝弦动,锣鼓响,一堆人往台上一站,观众就马上知道该击掌叫好,还是该诅咒跺脚。其实古希腊人也是这么干的,他们把角色分为悲剧角色、喜剧角色,以及主要角色、第二主角、第三主角;古罗马人也是这么干的,他们的角色戴着一看就像傻瓜、魔鬼、有忌妒心、理性的面具;古印度人也是这么干的,梵剧角色就五种:拏耶伽(男主角)、拏依伽(女主角)、毗都娑伽(以俗语打诨插科的丑行类男配角)、毗答(家僮类男配角)、都陀(侍女类女配角)。日本的能乐也这么干,把角色设定为“男、女、老、幼、灵、鬼”六个面具。英国的莎士比亚也这么干,比如:王子、严父、妻管严、小三、忠臣、疯老头、奸商、好女儿、邪恶的私生子、奸诈的仆人,等等。法国的莫里哀也这么干:男性角色有小生、说教者、贵族父亲、法官、老人、男仆;第一丑角、第二丑角、仆人、群众;女性角色有女主人公、天真少女、风骚女人、谈情的青年女主角,以及性格角色风流侍女、农民和仆人。

更有趣的是,法国皇帝拿破仑还专门颁布了关于戏剧角色类型的法典,而俄国沙皇又加以引进。如此看来,把故事里的角色分类归堆,还真不是小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