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整合故事要素

6.整合故事要素

以一个要素展开,就可以引导出全片的情节。比如,以成长为主题的情节,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一段情节的观众是谁,怎样去打动他。即使是对于孩子我们要而且必须告诉他,这个世界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悲伤,这两点是并存的。就像要了解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贵;经历了成长中遇到的挫折和委屈,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剧作者需要一定程度上洞悉青少年心理和成人的心理。对人生跌宕起伏的境遇有清晰和清醒的认识,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又懂得循循善诱。迪士尼的专家告诉我们,成长是什么?成长意味着:Lose(失去)+Change(改变)。同时Lose(失去)也就等于Change(改变)。在人生的路途中,不可避免地会要离开,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友情和工作,甚至要告别青春,会不再健康。活得越久,就有越多的失去和改变。如《狮子王》影片中狮王穆法沙为了救孩子而被洪水般的角马群踩死,小狮王辛巴失去了父亲。从此辛巴将如何改变?《小鹿斑比》中,在大雪纷飞的季节,小鹿斑比的妈妈被猎人杀死,他从此成了孤儿。小鹿斑比如何疗伤止痛,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与热情呢?以成长为主题的影片会在不断提醒孩子们:遇到这些问题你是否能够承受和改变?还是整个人垮掉。孩子会为剧情中的孩子而担忧,也会感同身受地体会剧中人物的悲伤和欢乐。这样,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

有些电影就是专为娱乐的,坐下来享受就可以了;还有的是有教育意义,或者让人感动的。既要有娱乐又要有教育意义,就像走平衡木一样,要两者兼顾。有的时候,剧本中所描述的情节点,大人是可以理解,小孩子难以理解。但是在这样的情节点并不妨碍孩子们对接下来剧情的兴趣,反而让孩子们会问身边的爸爸妈妈:“艾丽莎为什么哭了?”“安娜去哪里了?”不要忘了,在你5—10 岁的时候也是对什么事情若有所思、懵懵懂懂的呢。稍微大一些年龄段的孩子会看到并且理解到的东西多一些。所以说,伟大的电影在每个阶段看是不一样的:7 岁,15 岁,20 岁。不同阶段看会吸收到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创作者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情节和情感内容。文化产品必然会有树立道德观、价值观、引导心理和行为的作用,但是不能一味地强调教化。一旦有教化的痕迹,剧作者辛苦构建的影片情节就贬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