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孤立质点发生作用的质点即其他角色

2.对孤立质点发生作用的质点即其他角色

在小说创作中,关于其他角色有“导师、化形、阴影、门将、伙伴、对手、信使、骗徒”八种类型说和“家人、伙伴、导师、对手、敌人”五种类型说,法国学者皮埃尔•让则提出了五种类型:对手、主角的辅助者、对手的辅助者、输出者、客体(《剧作技巧》),其中,“输出者是剧本价值体系的保障,它向主角交代任务,尽管这一任务不一定符合主角的愿望。最后,输出者再向剧中的所有人物转达其判断”,就是“导师”的角色;而“客体代表着主角的欲望,主角在整部影片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得到这个客体”,但除了复仇故事和情感故事之外,很多其他故事比如冒险、夺宝故事的客体并不是人而是物,所以这种分类未必严谨。

让我们回到自我与自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四个维度来分析。首先,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维度,我们可以得出对孤立质点发生作用的质点应有两种——推动主角行动的,以及阻碍主角行动的;其次,从自我与自性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或者阻碍主角的其他角色应有两种——帮助主角充分发挥或实现自性的,阻碍主角充分发挥或实现自性的。排列组合,得出四种角色类型:

一是对手,阻碍主角行动,但却帮助主角发挥或实现自性。也就是说,对手是指和主角存在竞争关系的人,Ta 以一种近似反面的力量(打击),来促使主角去实现目标,“但是‘对手’和‘敌对的’却不能混为一谈,在戏剧创作中的‘对手’可以是惹人喜爱的、敏感的、被动甚至无助的”。冒险、夺宝故事里闯关过程中的“门将”,成长故事中互相竞赛的“伙伴”,其实都是对手这一角色类型的亚种。

二是反派,阻碍主角行动,也阻碍主角发挥或实现自性。也就是说,反派是主角真正的敌人,Ta 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对抗主角的行动,而是损害主角的目标,站在已对主角产生共情的受众立场,反派一般也是真正的坏人。神怪故事里的“化形”,成长故事里的“骗子”,其实都是反派这一角色类型的亚种。

三是导师,既推动主角行动,更帮助主角发挥或实现自性。也就是说,导师要在主角困难时提供救助,更要在主角迷茫时提供指引,既可以提供技能和智识,也可以馈赠武器和宝物,更要提供情感的抚慰和心灵的启迪。成长故事里的“父母”和“恋人”,以及自我激励或者回忆的“信物”,其实都是导师这一角色类型的亚种。

四是阴影,推动主角行动,却阻碍主角发挥或实现自性。阴影跟主角有着一样的行动,却折射出相反的目标、感情和价值观。按照荣格心理学的分析,阴影(Shadow)是人无意识中的与自我(Ego)相反的性格与形象,Ta 其实是主角潜意识或者另一个人格的外化。在很多扁平化的英雄故事中,设置阴影角色往往是使得主角性格层次更加丰满,却又不伤害受众对于英雄主角完美期待的变通办法。

另外,正如力有强弱之分,角色也有主次之分,除了主角之外还有四种角色类型,而在这五种“强”角色的身边,可能还会有另一种“弱”角色,我们可以称之为“帮手”,他们往往起着帮衬、对比、传递消息、看护、倾听、解构等等的类型化功能。

以上角色类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宇宙,他们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生不息地驱动着情节发展,使得主角克服各种障碍最后达成目标,并与受众建立起心理同构,提供丰富多彩的共情体验。

因此,在检查故事梗概的时候,不妨看看以上五种角色类型是否齐全,起码在主角之外,已经有效设置了对手、反派、导师和阴影角色类型的一种以上。而角色小传的主次,亦应首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就是角色尤其是主角的作用力方向即角色目标、其他角色相对于主角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即角色功能,其次才是角色之间的自我与自性,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和角色自身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