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和“艺术性”很难兼得

2.“市场”和“艺术性”很难兼得

一般在这样的“分镜”指导下的作品都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会有明显的程式化痕迹。但也存在一个问题,个性的作品很难得到市场大众的认可,像宫崎骏这样,“市场”和“艺术个性”兼而得之的“大神”级别的非常少见。而像高畑勲、大友克洋、今敏等这样级别的“分镜大师”,分镜画得非常细腻,用功极深,又有不同的风格探索,但作品的艺术高度和市场反响往往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分镜方式,早年前自己非常推崇,感觉这样画分镜能证明导演对“作品的态度”,而且非常有可能出现“与众不同”的作品。但是作为投资很大的电影产品来说,的确存在很高的投资风险。这样的作品更加考验导演和市场的“兼容度”。“尊重市场,保持个性”是每个导演都追求的目标,但如果整个分镜都是导演自己独立完成,尤其在画分镜过程中导演拥有对剧本删改的绝对生杀大权(很多时候,导演就是编剧),那么在分镜中,很难不带有导演强烈的主观性。因为分镜是一场场画,也很难在过程中与大家探讨交流,这种“一人一次成型”的分镜,越往后画越难对前面的分镜进行反复推敲修改,可以说这是一条几乎没有回头路的旅行,甚至自己到底往哪儿走也不是十分明确,走好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走不好,就走哪算哪儿了。所以我们看一些日本这种分镜指导下的动画电影,大部分结构感不是很强,但有一种心随导演一起漫步的感觉,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很多时候是情之所至的娓娓道来。不管作品有没有很强的观赏性,我们都能感觉到导演带给我们的作品的温度,作品都会有很强的生命感。因为这些导演对待每一次分镜工作都全身心地投入,绝不敷衍了事,不论病入膏肓(今敏),还是古稀之年(宫崎骏),从第一镜开始,提气凝神,一直画到影片最后一笔。因为自己尝试过,知道面对一部电影分镜时,就好像面对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样,这种漫长可能是半年、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你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尤其在这个浮燥的年代,试问谁还有勇气独自挑战一部完整的电影分镜,先别说分镜是否可以画得精细到直接作为设计稿使用,能够完成已然不错了。仅仅因为这个我们也应该向今敏先生、宫崎骏先生、高畑勲先生等这些前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当然,我们还要回归理性的分析,前面谈过,除了宫崎骏之外,很多导演的作品在票房上都不尽如人意,就算宫崎骏,早期作品票房也不是很好,虽然他们的作品大部分得过很多国际性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