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的叙事节奏

动画的叙事节奏

王 雷

节奏普遍存在于世界和我们自身之中。星辰交替、四季轮回、潮汐涨落、心跳呼吸……宇宙万物无不在重复和变化中形成各自的节奏。生物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无论是习惯用左手还是右手,在怀抱幼子时大多数个体会将幼子的头部贴在母亲的左胸前[1]。这是因为幼子在出生前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心跳声,出生后幼子贴近母亲的心脏时,心跳的节奏可以有效地平抚他们的情绪。对节奏的心理需求,是我们人类动物本能的一部分。

节奏也是所有艺术门类都需要考虑的基础问题。绘画和雕塑通过造型、色彩的重复和变化形成空间上的节奏,音乐和舞蹈则通过旋律和节拍形成时间上的节奏。与纯粹的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不同的是,电影、动画中同时存在时间和空间的节奏。叙事性的电影和动画,一般依托故事的结构对时间和空间节奏进行组织。在叙事性作品中,节奏关系到整部作品的叙事如何推进,也和每个段落的具体处理相关,可以说是电影和动画创作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曾经这样描述电影中的节奏:“电影……可以用外在和可见的、情感上可辨认的符号来记录时间……电影的节奏通过在画格上记录的物体之生命来传达。从一根芦苇的颤动,你就能判断它周围来自河流的压力有多大,我们从镜头中的生命过程的流动感知时间的运动。”[2]

尽管很多人都认识到节奏的重要性,却少有系统论述。大多数创作者对节奏的把握是所谓的直觉(Intuitive),主要依赖感觉和本能来进行判断。看似难以言说清楚的“节奏感”,来自于创作者在无数次试错中积累的经验,也来自于对他人作品的分析。尽管关于动画叙事节奏的论说并不多见,但实际上还是有规律的。尤其是在叙事性的动画作品中,节奏关系是为叙事结构服务的,并非无迹可寻。

动画创作者的工作常被比拟为舞蹈创作中的编舞工作,同样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动作的调度:如何通过安排时间、空间和动作的“能量”,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形式和结构。动画创作者需要考虑镜头之间、场景之间、段落之间的运动关系,它们如何过渡,如何以重复和对比形成特定的结构。这种节奏和结构的过程,是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并存的。创作者既要处理以幕、段落为单元的较长时间单位上的节奏,也需要处理以镜头、格为单元的较短时间单位上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