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兜的第一个把手(前期)

二、网兜的第一个把手(前期)

无论多么糟糕的团队,深陷创作中的时候,都会对自己的创作能力深信不疑,对自己的作品信心满满,这也是梦想的美妙之处,这个艰苦的行业需要这样的心态。

于是乎,项目可以开始拎第一个把手了——开会。

各种无尽的大小会议,是创意人最熟悉的常态。先是制定周期,周期不决定流程,时间再紧,流程也不可能省,所以一星期做完一集和一年做完一集,环节是一样的,最大不同就是压缩前后期,前期倾向智力输出,不可量化,且流程弹性最大。中后期制作的流程更加标准化、程序化,弹性最小。国内外电视动画片的制作周期都很紧张,迪士尼、梦工厂也无例外。在小有规模的迪士尼下属协作公司Wild Canary,一年生产一部52 集22 分钟共1144 分钟的系列片是很正常的。按照进度,平均每周生产一集,制作时间的分布是:9 个月前期,2 个月中期(在印度制作),1 个月后期。当然,这是建立在公司本部强大的前期和印度那边几百号人的强大中期基础上的操作方式上。限于国内的现有情况,还是错位式产出的节奏更符合国情。两年生产52 集22 分钟的电视片,已算得上正常之作。国内大体量制作的系列片滚动起来后,充分显示出了各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流程管理上,像《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经过长时间的制作已在各方面产生优化,逐步形成良性效益,周期的宽容度也大大从容,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创作的升级。

无论周期怎样,前期都要进行创意规划、脑力碰撞、出创意、提炼核心、做故事研发,之后落到画面小样上(Demo)。这个阶段无形的点子最多也最无序,但不游过这段没有路标的河流永远也不知彼岸的样子。理清头绪,遴选最好,需要做大量反反复复的提案和鉴定工作。有些公司会有焦点调查小组(Focus Group)介入,像皮克斯叫智囊团,会对这些动画Demo 进行反复论证,提出意见,寻找问题,进一步修改,这些意见有时对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创作人非常有警醒作用,可跳出迷局看清全貌。最终确定了故事走向的样片会交付到市场部、开发部、产品部去做有针对性的调研、定向扩展,对于未来市场预测、评估、商业运营的制定产生意义,听取他们的反馈,更是对创作层面整个类型定位的指南。

配合样片前期需要做大量的美术设计,这里包括造型设计、道具设计、场景设计、概念图(电视动画制作时间很紧,一般根据成本画几张风格气氛图即可)、声音设计、预配音。此处两行字可说清楚的流程在实际操作中是前期时间花费最长、最关键、最繁复、最考验项目颜值的部分,也是最折磨人、最愉悦人的部分。此处又要捎带着提一下国内的制片人,审美的水准也是制片人尚需快速提高的部分,国内常常是不缺前期优秀视觉人才,但是不分好坏或者说看不出好赖也是国内很多制片人的弊端,亟待加强。

前期资产部分需要反复打磨,各环节交替行进,完善主要资产的储备,此时可以开始样片的制作。样片的创作更像短片操作,更集中体现导演创作的整体意图。根据样片的范例,逐步确定Bible 的制定和成型,制作团队可以根据这本制作手册进行整个后续系列的加工和制作,保障一个项目无论在任何中期公司或者外包团队那里,都能按照Bible 的指引有效统一质量和制作标准。

终于进入到大纲或者是分集Beatsheet 的创作阶段了。有些美国的剧本创作流程里用Outline(分场大纲)或者是Treament(精细的大纲),而《熊猫和小鼹鼠》请了梦工厂的总编剧麦克•瑞恩先生指导剧本,用的是Beatsheet(故事结构要点)方法,这方式简单易行,不需要按几步法之类的剧本创作方法,把故事梗概分解成各场会发生的人物、事件、动作的核心要点,从中看到故事的场次布局、事件的推进、时间点的设置、起承转合、故事的起伏。比如《熊猫和小鼹鼠》属于低幼片,节奏较慢,一集10分钟的片芯,Beatsheet 大概会写到9–11 场为宜,每一场先简单列出发生的事件,之后大家针对每个情节点去头脑风暴,互相激发碰撞,完善每场的剧情,过程不可测但非常有趣,往往最后确定的内容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最好情节点,现场三四个小时讨论一集,编剧们统一了风格明确了方向,最后结尾加个精彩Tag收官。Beatsheet 的模式化方式,更易于电视片编剧们的集体创作,让剧本的创作达到了既有流程管理又不失创作灵性的一种效果。在确定了Beatsheet 之后,再进入剧本创作,可控性统一性大大加强,失败率大大降低,节约了成本,而且到了下一步剧本阶段,一切都显得异常轻松自如。

根据“剧本医生”的确诊后(我们平时用的称谓就是“剧本老专家”),确定的剧本可以开始画分镜草图了。根据我的理解,分镜头台本和故事板是两个不同的递进阶段,纵向关系上有差别,分镜头台本的稿子有可能是草稿或者说是气氛图、效果图,等等。草图(Sketch)就是草图标注,类似于简单机位的初始设计,很多真人电影导演采取的就是这种做法,像《墨攻》《英雄》《梦》等这些大电影,以及导演张艺谋、姜文、徐克都画过这类分镜头本。

在《熊猫和小鼹鼠》中,约定分镜草图阶段7 天时间完成一稿,分镜师基本都能完成,《熊猫和小鼹鼠》会采取外请分镜师和内部执行导演同时画的做法。完成草稿后,会有一个分镜指导、执行导演以及分镜师的碰面会,针对每一个草稿镜头进行确认和修改,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对节省时间、确定画面、节奏、统一风格、碰撞好细节等问题及时规避梳理,有效的沟通会让后面的故事板跟进更无顾虑。在草稿确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故事板的绘制,这部分对画师的要求极高,也是国内动画行业的短板,真正的Storyboard Artist 的工作,其实就是导演,这环节的艺术家实际上是整部片子最核心的创作者之一。

国内的Storyboard 水平参差不齐,这跟整个项目的要求、周期、资金都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如果Storyboard 做到了“一原”(原画)的水平,那对后续的中期制作的动作表演、各个环节的派发指令会相当有效而清晰,无需更多不确定的语言沟通,可以基本约定了整个动画表演的走向。所以,对以一定规格和质量要求的电视系列片来讲,高水准高要求的Storyboard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最关键和重要的。算下来,《熊猫和小鼹鼠》在这个环节大概经过三周之后会最终确定下来电子分镜(Animatic),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才能结束,经常是在分镜指导的“实在改不出来的”抱怨声中下到了WorkBook(国内也叫Layout)环节。

电子分镜(Animatic)现在基本普遍在应用,确实好处多多,比如对整集时间的把控、节奏的把控、预配音都是必备的。个人认为,在电视片的操作中,这个环节同时也是检验剧本台词非常有效的部分,当然,电视级别的片子不可能让明星一开始就在预配音阶段介入,基本都是由执行导演和Storyboard Artist 共同完成。本人早年间曾经做过配音演员,并担任过三部动画片的配音导演,所以很多集的《熊猫和小鼹鼠》被我进行了二次预配音,在没人的情况下我的表演欲十足,“戏”很饱满无人能及,不管嗓音好坏都最大程度地传达了角色情绪,同时还顺道检查了台词本的优劣,比看多少遍文字本都管用。以我拙见,在国内电视级别的预配音阶段,最好配的“戏”很足,中期的动画师很依赖这些过分的对白,情绪到了动作也跟得上,可留出动画表演削减的余量和空间来。直到后来《熊猫和小鼹鼠》的预配音挖掘到一位非职业女配音演员,声音极其可爱,把“萌、乖、逗”发挥到了极致,给了动画师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情绪感染,把我“淘汰下岗”,这些声音情绪给中期动画师以指引,在调动动画节奏和表演的潜在作用等方面不可忽视。

接下来就是“人海”战术了,这就是我网兜理论的“网”部分,网眼的大小在于对中期制作的组织和管理效果如何,只要双方流程的接口配置好,组织和管控好,中期按节点交片,不拖期就是幸事。拎起的网兜虽然最后总会漏些什么,但是大目标不漏网,对项目最重要。

请自行参考下面两个中期流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