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在文化输出中面临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动画片(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动画电视)很难走出国门并承载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呢?中国的学龄前动画片从内容形式上有着两极分化的现象:要么是纯粹的娱乐性,要么就是太重的说教性。很多纯娱乐性的动画片要么是搞笑幽默的喜剧、要么是激烈打斗的动作,以学龄观众为主。喜剧动画片又分动作喜剧和对白幽默。有些中国动画片想用动作表达的喜剧效果在国外严格的儿童频道审片制度下往往有太多尺度问题而无法播出。对白的幽默在经过了语言的翻译之后往往失去了大部分的幽默性(很多美国的节目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无法被另一种语言文化的国家所接受,然而像《猫和老鼠》这样的无对白喜剧往往在跨文化间能畅通无阻)。激烈打斗的动作动画片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特色,或者制作成本和品质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节目交流市场无法得到广泛的接受,而那些学龄前的节目又显得说教味太浓。现代的观众,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可以说都被现代技术所深深影响了,移动互联设备、手机、iPad 的广泛使用,让幼小如两岁的孩子都在移动端体验着各种娱乐形式。一味的说教越来越不能引起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的兴趣。美国的学龄前节目《爱探险的朵拉》在一定意义上也算教育性较强的节目了,但是节目创作方也通过各种互动的形式(在节目中互答)以及每集中的故事来吸引小朋友,从而达到教育知识点的目的。在电视节目之外,《爱探险的朵拉》更是开发了一系列的互动游戏、APP、图书等其他形式进一步强化观众对朵拉的喜爱,从而利用各种不同的媒介继续达到知识点的教育目的。
动画电影和动画电视的内容又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和动画电视不同的是:动画电影必须是全龄的。在动画电影中,故事就更为重要了,成败就在那120 分钟之内。合家欢电影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同时吸引各个年龄群的观众,如何让大家“各取所需”。不管是什么主题,这个主题一定是宏大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从《玩具总动员2》《长发公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主题:如何面对失去?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女性的自我觉醒和救赎,等等。这些电影通过多情节的故事传递了层次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但如果故事本身缺乏亮点,或者与观众难以产生“共情”,那么再炫的动画技巧也不会赢得观众的眼球。好莱坞也并非所有动画电影都能成功,但凡是部在世界范围成功的动画片,一定有着深刻而四海皆准的内涵。反观中国的动画电影,在2015 年之前还是属于儿童电影的天下,家长即使是陪同,也很难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去欣赏甚至喜爱,这样的电影就更难走出国门了。而有些根据中国文化的经典故事改变翻拍的电影,由于历代传承,中国观众不需要对故事背景有过多的解释就能理解。但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很好的故事叙述让别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真正了解中国故事背后的内涵,那么也就无法传递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外国的观众只能看个热闹,而看不出门道,文化传递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此外,动画片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辅助形式,只是为了更好地诠释创作者要表达的故事和精神。我们千万不能“炫技巧”——为了展现动画制作的技术或技巧而制作。没有了故事的“魂”,再好的技术也是徒劳。我们从以往的中国经典动画片中能看到水墨画《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功夫和中国戏曲《大闹天宫》、敦煌壁画《九色鹿》,是故事和故事中的形象或角色打动了我们。然而,我们并非完全必须通过这些中国文化符号来传播中国文化。我们看到迪士尼把反映中国文化“孝”的故事《花木兰》转化成好莱坞版的“女性自觉”、“实现自我”和“独立叛逆”。同时,我们也在《小鹿班比》中看到中国的水墨画,在《功夫熊猫》中看到梦工厂用众多的中国文化标识表达了一个完全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然也有自信、团队合作、正义战神邪恶等普世的世界观和人类共通的文化。因此,传递中国文化,可以技巧地使用所有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也可以不拘泥于这些传统的中国表象符号。而真正传达中国文化的“核心”,千万不能被表现的一些符号和技巧禁锢了创作的想像力。我们很高兴的是从《大圣归来》中看到了可喜的现象——现代CGI 技术帮助中国动画人用孙悟空的故事重新诠释了中国文化。
我们了解到海外的主流模式(如好莱坞模式)中,不管是动画电视还是动画电影,不管是针对什么年龄段,“讲故事”永远最最重要的。一个好的动画作品,只有在好故事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成为经典。而这个“讲故事”,不是要讲作者关注的故事,而是要讲观众关注的故事,这样观众才会去在意。一旦被观众“在意”了,继而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讲故事的同时,创作者要表达或被深深影响的文化也就自然地随着动画片中的角色和情节被潜移默化地传递了,观众们也不会觉得是一种枯燥的教化和强迫。中国的动画片需要学习好莱坞的这种讲故事和传递文化的技巧并运用到国产动画的创作之中。中国的动画界经过多年的培养和积累,已经不缺乏动画制作人才、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中国的文化五千年流传,可是中国的动画片鲜有传世之作,也鲜有能走出国门为其他民族和文化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作品。我们要思考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什么东西既能代表中国,同时又有普世的价值观,能与不同民族的文化达成共鸣。我们的仁义礼智信,我们的温良恭俭让,我们的忠孝勇恭廉,我们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很多。其实,在欧美和日韩的学龄前动画片中,我们随处可见传递着这些内涵和文化的动画片。我们完全有能力比别人诠释得更好,只要我们会用一个个好故事来表达。这个好故事可以是一个经典的中国故事,中国的五千年文化留给我们的璀璨瑰宝可以不断挖掘;同时,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新的时代精神下创作出新的故事和新的动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