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力的定义
英国学者罗吉•福勒把文学批评中的“张力”界定为:“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和摩擦”,认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突和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艾伦•退特首次将张力概念引入文学批评,在《论诗的张力》中做了专门的阐释:“读者在阅读或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当遇到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的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产生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出现的变异、反讽、解构等多维立体的感受。改变读者这种感受的无形之力就是‘诗的张力’……并以此唤起人们的联想,从而使人们得到感官与精神上的满足和理智上的启示”。百度百科对戏剧张力的定义是:“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作品创作的最后完成需要经过受体的作用才能达到。当一部戏剧作品演出时,演出主体与观众处于同一的创作状态之中,演出主体所传 送的信息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社会思潮、哲理思辨,等等,只有通过受体的作用,才能达到最后的完成。因此演出主体和受体在同一的演出过程中,可以认为是同一的创作主体。当观众从演出中所接受的信息与观众各自所积累的生活信息互相贯通时,就会产生联想并产生共鸣而激发出参与创作的高度热情,这时联结演出主体与受体之间那种内聚力就随之产生,这种内聚力能使观众加强对演出主体的关注和期待。我们把这种能高度激发观众创作热情,引起观众对演出主体高度关注和期待的内聚力,称为戏剧张力。”
从词源上来看,张力的英文名称为Tension,是新批评学派的重要观念之一,与Extension 和Intention 有关,即你所使用的语言与外在事物所形成的紧张感。德语里面说有趣,引人入胜,用Spannt(富有紧张感的),它的名词就是Spannung(张力)。
不同理论对张力的定义各有侧重,但综合起来都着眼于描述艺术审美带来的紧张感:多种矛盾对立的因素彼此对峙,使事物的表达趋于饱满。通俗地来说,就是艺术作品传达的信息足够丰富,能够让观看者产生共鸣和遐想。在影视艺术里就表现为:观众为人物担心、兴奋、流泪,影片所塑造的人物、情感,似曾相识、感同身受,那么这就可以称之为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