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性:角色类型的来由
据亚当•斯密说,人类具有经济理性。所谓经济理性,不过就是追求单位效用的成本最小化,或者单位成本的效用最大化。为此,人类直立行走,发明工具,组织社会……甚至创造出故事、戏剧、电影、电视乃至动画这些奇奇怪怪的消遣方式,以在一隅之地,有涯之生,却能获取浩瀚无穷、宽广无极、变化无限的生命体验。
即使在如此合乎划算的消费中,对于经济理性的贪婪仍然是永无餍足:一方面,我们希望在有限的阅读、观赏时间里,体验足够丰富多彩的冒险历程,无论是感受打斗、爱恋、欢笑、恐惧、自省,还是结识男人、女人、英雄、怪兽、自我;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在无比丰富多彩的冒险历程中,最小限度消耗我们用于认知和理解的大脑能量——对此,脑科学家们提供了“奖赏回路”与“动机系统”的理论支撑。
于是,情节与角色的类型化就这么合乎逻辑地得以导出:故事一开场,角色一亮相,我们就要放心地知道将开始一段什么样的冒险历程,而不用茫然无绪,紧张不安地浪费脑细胞。讲逻辑有两种主要办法:归纳与演绎。角色在故事中的表现需要演绎,而情节中的角色则可以归纳。中国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说,自宋以后剧中“脚色”之变化约分三级:“一表其人在剧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恶,三表其气质之刚柔也(《古剧脚色考》)。”无独有偶,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也将戏剧中的角色分为三类:概念化角色(“概念化角色是作者立场的传声筒,作者毫不把性格描写放在心上。”)、类型化角色(“类型角色的特征如此鲜明,以至于不善于观察的人也能从他周围的人们中看出这些特征。”)、个性化角色(“个性化角色在类型中把自己区别开来,大的区别或者细微的区别。”)贝克认为,类型角色大行其道的原因无非方便观众理解和方便作者创作(《戏剧技巧》)。
俄国戏剧实践家梅耶荷德则列出了13 种男性角色类型和14 种女性角色类型:悲剧性主人公、喜剧性恋人、正剧性恋人、花花公子、日常生活中的主人公、日常生活中的老实人、性格倔强的正剧人物(年轻人)、新戏剧的主人公、发表议论的角色、个性刚强的人物、喜剧人物、小男孩等;悲剧女主人公、喜剧女主人公、天真无邪的正剧角色、天真无邪的喜剧角色、卖弄风情的女人、日常生活正剧的女主人公、个性刚强的喜剧性年轻女人、新戏剧的女主人公、贵妇人、正剧性的个性刚强的女人、母亲、喜剧性的老太太等。
美国创作教育家维多利亚.林恩.施密特则以荣格心理学和希腊神话为基石,提出了45 种角色原型,包括创造女主角与反面人物的阿芙洛狄忒、诱人缪斯与蛇蝎美人、阿尔忒弥斯;亚马逊女子与蛇发女妖、雅典娜;父亲的女儿与背后中伤者、得墨忒耳;养育者与过度控制的母亲、赫拉;女族长与被嘲笑的女人、赫斯提亚;神秘主义者与背叛者、伊西斯;女救世主与毁灭者、珀耳塞福涅;少女与问题少女,以及创造男主角与反面人物的阿波罗;商人与背叛者、阿瑞斯;保护者与角斗士、哈迪斯;隐士与巫师、赫尔墨斯;愚者与无业游民、狄奥尼索斯;妇女之友与引诱者、欧西里斯;男救世主与惩罚者、波塞冬;艺术家与虐待者、宙斯;国王与独裁者,以及创造配角的朋友、对手和象征,还有游戏改变者(《经典人物原型45 种——创造独特角色的神话模型》)。
不过,以上基于归纳的角色类型,有着鲜明的社会历史和故事趣味时代感,主要从社会映射、文化传统、人物特性乃至角色行当来进行划分,更适用于研究和评论,较少着眼于角色类型在构建故事和推动情节的组合和作用,因此也难以实际指导故事创作。随着故事、影视消费的产业化,以降低边际成本和提升边际利润为追求的工业化生产和全球化营销,开始演绎出另一种角色逻辑,也就是如何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和大众化传受的角色类型化,我将之称为:基于故事架构的角色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