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兜理论”
先说说制片人的类型,查了查美国制片人协会官网,有正式定义:
Producer(制片人)
Executive Producer(行政制片人)
Associate Producer(副制片人或助理制片人)
Co-Producer(联合制片人)
Supervising Producer(制片监督)
Segment Producer(阶段制片)
Coordinating Producer(生产制片)
Line Producer(执行制片)
可以看出美国成熟影视工业体系的划分非常细,大小公司制片人的工作不尽相同。在国内,制片人基本就三种,谈生意的,Executive Producer是一种;定策划、拍板创意的,Producer 是一种;搞生产的,Line Producer是一种。对后两种制片人的要求,是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懂商业法则,既要懂管理又要懂创作流程的执行。这是目前国内动画行业极其匮乏的人才,是一个项目成败的绝对核心力量,也是本人在做管理时一直追求的目标。一个Low 水平的导演只能破坏了一个影片的质量,影片长得丑而已,但一个Low 水平的制片人毁的是整个影片的生命,是生死的问题。《捉妖记》《大圣归来》都拥有好的制片人印证了这一点。
我曾经谈过我的“网兜理论”,无论网眼儿大小和疏密,只要抓住两个把手都能把里面的东西拎起来,这两个把手就是前期和后期。所以在流程操作上我更注重前期和后期,作为一位制片人,你需要为拎起一个项目来配备高水平的前后期的团队,再按照项目的需求把网兜的网子织好(组织好外围中期执行团队),这对于你接下来的执行层面和有效控制至关重要(当然这理论仅限于我的工作条件,不代表适用于拥有强大制作力量的 公司)。
在美国的时候,我们去参观了迪士尼的电视动画部,这个机构和我现在的单位和工作性质最接近,当时我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一部电视系列片你们的制片结构是什么样的?”言外之意,想知道“中药”和“西药”在药理成分上有什么差别。这是生产出三大顶级动画系列片《怪诞小镇》《星际漫步》《宇宙小子》的迪士尼公司电视动画部啊,想象中团队配置一定豪华无比。
迪士尼电视动画部的负责人回答地很细:“二位制片人,一位负责策划、编剧方面,一位是执行制片人(Line Producer),四个编剧,两个导演,两位执行制片,二位人物设计,二位背景设计,两位故事板,三位摄影师,两位剪辑师……粗算下来一个制片组的标配大概在30 到40 人的组合,人员年龄也从20 到60 岁的均有”。这让我联想到了参观迪士尼下属协作公司Wild Canary 公司的人员配置,一部常规的22 分钟的系列片,会配置一位总导演,三位执行导演,一位制片,三位分镜师,六位设计人员。
我大致对比了一下国内的情况,创作一部电视动画片的人员组成配置,比如合拍片《熊猫和小鼹鼠》,52 集,每集12 分钟,周期一年半内完成。在这个条件下,前期制片组的配置大约如下:一位制片人,负责外围(播出、投资、产业运营)、一位执行制片人,一位总导演、十位编剧,六位执行导演,二位执行制片,二位人物设计,一位背景设计,二十位故事板,一位剪辑师……不算中期,前期制片组也有20 到25 人,当然这里头包括一个顶俩的能人,也包括三个都顶不上一个的闲人存在,人员配置的差异基本显现出来。可以看出,在执行导演、编剧、故事板分镜师这几个重要环节,国内电视动画片明显的有三大弱点:1.人数多,不稳定,一人多职现象普遍;2.编剧水平不高,从一而终的很少,换人现象普遍;3.好故事板画师人才急缺,鱼龙混杂,质量不确定,退稿现象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