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字语言
2025年10月14日
三、文字语言
未成年人正处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时期,在动画片内容中出现的语言和文字要符合通行规范。除特殊需求,配音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文字措辞应使用标准用语,应以最新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新华成语词典》为准。面向未成年人的动画片中不可使用不良用语,包括侮辱性言语、威胁性言语、涉性言语等带有强烈不良情绪的粗俗语言,这些语言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词汇:
1.改造的成语、中文与英文夹杂使用以及网络派生出的语言。例如:ft、886、666、what 啊you 弄啥嘞、伐木累、不明觉厉、鸭梨山大、人艰不拆、肿么了、灰机、有木有等。
2.侮辱性或歧视性语言。例如:王八蛋、混蛋、蠢材、白痴、弱智、智障、怪胎、人渣、贱货、婊子养的、狗娘养的等。
3.威胁性或诅咒性言语。例如:弄死你、杀了你、去死、死全家等。
4.粗俗的语言。例如:去你的、滚开、妈的、我靠、屁话等。
5.涉性语言。例如:靠、操、干、鸟事、婊子、杂种等。
原则上来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应采取差异化的内容标准。节目内容对学龄前儿童要突出保护,对学龄未成年人要突出引导,在切实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前提下满足青少年及成人观众的收看需求。基于央视少儿频道目标受众的年龄段为0—18 岁,因此,我们的编审原则无法按照幼儿、学龄前和学龄进行精确划分。按照一般性国产动画片针对的目标人群,我们大致把受众年龄定义到3—12 岁。在目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存但没有进行系统整合的前提下,如应用《动画片制作播出编审原则》在对制作公司进行指引时,应减少对其商业目的可能会造成的损害和传播影响力的限制。要兼顾我国国情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动画片共同存在的前提,要尊重市场规律,避免对创作活跃性造成阻滞。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