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不对称”现象
通过这次培训以及教授的案例分析《玩具总动员》《长发公主》《花木兰》,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为什么国外的动画片能通过这种动画形式进行着跨文化传播,也认识到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当代动画片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即欧美日韩的动画片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观众,尤其是对少年儿童观众的影响大于中国动画片对海外观众的影响。
首先,从年龄上讲,国外动画片有非常清晰的年龄定位。在电视动画中通常按照观众的年龄段将动画片分为这几类:
学龄前低端:即2—4 岁
学龄前高端:即4—7 岁
学龄期:6—9 或者6—11 岁
青少年:11—17 岁
而动画电影在海外通常都是指合家欢电影(或称之为“家庭电影” Family Movie),即一定是适合全龄收看的。在中国,院线的动画电影可能还有专门针对儿童的电影,但是海外没有专门的儿童电影会在院线播出,而只可能以家庭音像或者电视电影的形式出现。
这样的好处在于创作者永远知道自己在跟什么样的观众进行交流,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诉求是什么,观众的心智和认知发展程度能接受的是什么,这样动画创作者就能准确地知道用怎样的故事传递什么内容、什么文化内涵,需要用什么样的视觉语言和技巧来表达。文化本身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是也可以细化到非常具体的内容。但哪怕是同一个内容和诉求,针对不同年龄的观众,呈现方式必然是不同的。
其次,从播出平台上,以美国为例,全国范围播出的儿童内容的电视播出机构有5 个:迪士尼、尼克、Cartoon Network、PBS、Sprout。拿迪士尼频道来举例,迪士尼频道是美国乃至全球最成功的儿童专业频道,他们在全世界多个国家有专门的频道(比如迪士尼拉美频道,迪士尼东南亚频道,迪士尼韩国频道、日本频道、欧洲频道等),而在美国本土,迪士尼还有三个定位各不同的频道:迪士尼主频道、迪士尼XD、迪士尼Junior(少儿)。精准的年龄定位使得每个频道都能抓到特定的观众群。迪士尼XD 频道针对的是6—11 岁的男孩观众,迪士尼Junior 针对的是2—7 岁的儿童观众(男女)。这样的话,这两个频道上播出的动画内容有着鲜明的区别。XD 频道所播出的大多为动作、冒险类动画片,传递的文化包含了不管是拯救世界还是帮助别人的英雄主义、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世界观、勇于接受挑战、自信、不怕失败、团队合作、探险等主题,而这些主题都是美国这个移民大熔炉以及整个美国200 年以来从东岸到西岸的开拓历程中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的具体表现。迪士尼Junior 频道的观众都是学龄前,因此这个频道上播出的节目貌似看上去在娱乐小观众们,其实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某种文化精神和教化,比如友爱互助、追求梦想、助人为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探索世界、不怕挫折、永远乐观,等等。
为什么这些节目能够在美国以外的文化和市场中也被接受?因为它们传递的文化具有普世性,是共性的,不管什么民族和文化都是认同、接纳和提倡宣扬的,而非另一个民族和文化下的观众出于猎奇目的去一窥究竟。因为迪士尼的节目擅长于“讲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深受喜爱的形象,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小观众以及他们的家长们乃至整个社会都能接受、欢迎和喜爱。迪士尼也是全球范围内最擅长于将动画形象开发成IP的公司,因此几乎每个迪士尼的动画形象都通过成百上千种商品形式进入了儿童的家庭和整个社会,动画IP 所隐含的文化特性也就随着这周边的一些衍生开发品而“润物细无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