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和其他危害性的废物,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处置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医疗废物最主要的危险废物特性是感染性。为了消除医疗废物的感染性、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多年来国际上通常采用焚烧的方法进行处置,但医疗废物焚烧过程中容易产生二噁英、重金属以及酸性气体等污染物。其中,二噁英被称为“地球上毒性最强的毒物”,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公约)重点控制的污染物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高温蒸汽、化学、微波以及高温干热等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技术逐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应用,成为新型的不产生二噁英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然而,在这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会产生恶臭、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另外,该类技术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消毒效果不完全,致使医疗废物的感染性不能得到彻底消除。

因此,在中国深入履行POPs公约,尤其是2020年年初以来,为应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口罩、防护服和其他大量医疗物资被快速消耗,致使感染性医疗废物激增的特定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POPs公约国家实施计划所确定的推进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和最佳环境实践(BAT/BEP),推进医疗废物的可持续环境管理进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和管理模式,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书全面分析了国际医疗废物处置技术新的发展趋势,结合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中国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现状以及国际公约要求,探索了中国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应的医疗废物优化处置技术和管理模式。全书内容涵盖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筛选和评估、医疗废物源头分类及减量化、医疗废物焚烧处置技术优化和管理模式、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技术优化和管理模式、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革新、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全面贯彻落实了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理念。

针对本书相关成果的落实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空间,本书作者提出如下创新性思考与建议:

(1)中国应充分结合医疗废物的特性以及地方的特点,因地制宜,继续完善以城市为核心的医疗废物管理模式,促进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和处置,促进区域性的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问题的解决。

(2)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优化要将生命周期管理作为医疗废物管理的基本因素,并将全过程管理理念纳入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应用过程,切实解决医疗废物处置的感染性控制和污染控制问题。

(3)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和管理模式优化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技术优化评价方法。应进一步落实性能评价方法的应用,加强针对设施运行的监管,推进实现医疗废物安全化、无害化管理和处置。

(4)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问题是消除感染性以及控制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就其处置全过程而言,推进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有机统一是推进该系统工程的最终目标。

(5)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的处置技术如移动式处理技术、微波消毒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等均具有污染小、处理高效等特点,但也存在技术适用性和管理模式需要探索升级的空间。加快新技术的研发,推进医疗废物的无害化、高效化、低成本处理处置技术发展。

(6)利用智能化对医疗废物处置过程设施运行全程监管,通过智能操作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置,尽可能减少医疗废物与人类的近距离接触,推进实现医疗废物高效化和安全化管理、处置。

本书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医疗废物领域相关技术研发、应用及推广工作提供参考,可以为推进中国更好地履行POPs公约、推进医疗废物领域探索BAT/BEP并推进其采用提供技术支持,也能为工程建设、设施运行、监督管理以及环境监测/检测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提供借鉴。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特别感谢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工程学报》等单位所给予的指导帮助,同时感谢江苏中鼎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智得热工工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利盈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欧尔东(朝阳)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微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方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广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优艺国际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杭州大地维康医疗环保有限公司提供的大力支持。

本书由陈扬、冯钦忠、张中魁担任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王淑艳、周小莉、尚伟伟、靳炜、金曙光、徐晓虹编写;第2章由张元勋、陈扬、任志远、刘俐媛、张圆浩、靳炜、金曙光编写;第3章由冯钦忠、单淑娟、郑洋、孙宁、刘夕、刘辉、李经纬、包准编写;第4章由于晓东、陈刚、钱鼎、张田明、方平平、王凯编写;第5章由陈荣志、张中魁、邹雪辉、杨珊、闫二民、朱明、翁乾、王兆军、陈会来、王凯、杨焕丽编写;第6章由张筝、王淑艳、程亮、陈耀宏、孟庆伟、时翔明编写;第7章由侯素双、徐道广、莫峰华、陈茜、胡少红、陈一宁编写;第8章由郭春霞、陈扬、王淑艳、陈荣志、周小莉、徐殿斗、崔皓编写。全书由冯钦忠、张中魁、靳炜统稿,张利田、单淑娟参与审定,陈扬最终审定完成。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会存在不足之处,包括上述创新性观点与思考可能会有一定局限,欢迎读者在阅读本书时给予探讨、做以交流,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改进。

作 者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