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医疗废物处置污染防治的总体思路
1)重视源头分类,实现源头分类与末端污染控制手段相匹配
医疗废物机构内部医疗废物管理问题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关系到能否切实消除医疗废物感染性,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另一方面不同的医疗废物处置技术需要在医疗机构内部实施科学的分类。首先从医疗废物源头开始实施减量,尤其诸如医疗废物焚烧处置的源头氯源的减量控制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导致我国目前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尾气治理难度较大,无法达标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从标准层面上对医疗废物包装袋等材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严禁采用聚氯乙烯等含氯材料制作医疗废物包装袋,但一方面危险废物领域的管理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医疗废物这一种废物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环境执法和材料替代方面进展缓慢,缺乏基本的政策导向,进而造成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源头减量方面得不到有效控制。再比如,将化学性和药物性等医疗废物混入非焚烧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不在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设施的适用范围内。而就重金属而言,汞是医疗废物中最容易出现的重金属,如何在医疗废物源头分类过程中提取汞是推进末端实现达标排放的关键。
2)以过程控制为核心,推进过程控制与末端控制相结合,推进设施规范化运行管理
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的核心目标是实施医疗废物处置,同时预防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包括大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对于焚烧技术来说,重中之重的是二噁英的控制,而如何确保相应的工艺参数,如要求焚烧炉内温度达到850℃,烟气在炉内停留时间不小于1 s,燃烧效率大于99.99%等至关重要。而对于非焚烧技术来说,消毒温度、消毒时间、化学剂用量等对于消除医疗废物感染性至关重要。作为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运行单位应结合自身技术和设施特点,以过程控制为核心,兼顾源头分类及末端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做好安全生产和应急防护,做好处置设施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处置单位周边环境监测记录和评估工作,确保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规范化运行和管理。
3)以性能控制为保障,开展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性能评价,推进处置设施高水平稳定运行
国际经验表明,为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和管理行为,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性能评价方法已经逐步成为中国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工作的必然选择。要确定一套设施是否达标排放,是否对特定废物处置类型具有适用性,就需要结合废物的特性和设施的工况进行系统评价。因此,科学系统地考证一套焚烧设施的性能,要从废物特性、设施工况性能、污染物排放性能以及设施运行参数相结合的全过程的设施性能测试和评价方法上,充分考虑废物特性指标、系统性能指标、烟气排放指标、设备运行参数四类指标的有机结合,考虑医疗废物在边界条件和正常条件两种情况,以标准废物作为处置设施性能测试和评价的参照物对处置设施进行评价,以确定处置设施的具体性能。经评价后,对于达到标准的设施,应明确在达标排放情况下所对应的废物特性、工况参数以及主要运行参数;对于不达标的设施,需要进行设施改造并重新进行测试和评价。因此,应结合不同的处置工艺类型实施有针对性的性能测试,以便为摸索特定设施的性能,颁发许可证以及实施相应的环境监管提供依据。
4)以监督管理为手段,建立规范方法,推进监督管理过程科学化和规范化
地方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监督管理角度推进设施安全运行也是实现污染控制的关键。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书面检查、现场核查以及远程监控等方式实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地方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监督检查前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资料收集。应在认真研读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或技术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确定检查工作的重点、内容和评价标准,并编制监督检查实施计划,建立起规范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运行监督档案管理制度;根据日常监管以及群众举报等信息,针对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基本运行条件、处置设施运行过程、污染防治设施配置及运行效果以及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等进行检查。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结合不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特点,切实围绕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的理念,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实现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相结合,推进实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监督管理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