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医疗废物的成分

1.1.1 医疗废物的成分

中国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数量较大。据调查,2018年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产生医疗废物81.7×104 t,平均日产生量为0.223 8×104 t。截至2018年年底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40.41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02年的2.5张提高到6.0张。近年来,我国医疗废物产生量增长迅速,从2010年的33.6×104 t增至2018年的98.0×104 t,年均增长率达14.3%。经系统分析和研究国内有关文献,获得了医疗废物基本成分、基本化学组成以及物理化学特性的基本信息,见表1-1~表1-3。

表1-1 医疗废物的基本成分

表1-2 医疗废物的基本化学组成

表1-3 医疗废物的物理化学特性

由表1-1~表1-3可以看出,医疗废物的成分及类型都比较复杂,因此,医疗废物的处置问题需要彻底消解或安全化其中的大分子物质,推进无害化安全管理和处置。

2020年9月,我国发布《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将医疗废物分为五大类,并增加了医疗废物分类原则、推荐收集方式以及豁免管理等要求,见表1-4。在《医疗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中,对于满足相应的条件时,医疗废物可以在所列的环节按照豁免规定实行豁免管理,见表1-5。

表1-4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续表)

表1-5 医疗废物豁免管理清单

(续表)

注:①本表收录的豁免清单,为符合医疗废物定义但无风险或者风险较低,在满足相关条件时,可以不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的废弃物。
②其他废弃物,如输液瓶(袋)、一次性医用外包装物品、废弃的中草药物与中草药煎制后的残渣,盛装药物的药杯,纸巾、湿巾、尿不湿等一次性卫生用品,使用的大、小便器等废弃物,因不属于医疗废物,故未收录在本表中。

由表1-4中内容可知,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加强医疗废物感染性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医疗废物成分或者特性的确定,将对废物分类收集方案的确定和后续的处置工艺、技术的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2020年,我国将医疗机构产生的废弃物分为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和输液瓶(袋)三类,并从投放、收集、贮存、交接、转运等方面做好分类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