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 医疗废物环氧乙烷消毒处理技术
5.6.4.1 案例单位概况
杭州某公司,处理规模为40 000 t/年。医疗废物来自区域内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及部分病理性废物。公司配置收集人员100人、处置人员60人、后勤保障人员20人、管理和客服人员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
环氧乙烷处理技术案例如图5-21所示。
图5-21 环氧乙烷消毒处理技术案例设备情况
5.6.4.2 处理设备
1)主体设备
主要设备由环氧乙烷消毒柜、往复提升机、自动进料系统、双联破碎机、无轴螺旋输送机、双通道自动清洗机、制氮机组等部分组成。设备规格型号、主要技术参数见表5-6。
表5-6 主体设备技术参数
2)二次污染控制设备
二次污染控制设备主要包括废气酸洗喷淋处理系统、污水MBR膜生化消毒处理系统,主要技术参数见表5-7。
表5-7 二次污染控制设备技术参数
5.6.4.3 运行管理
为验证环氧乙烷消毒处理医疗废物的效果,该公司委托权威机构进行了环境技术验证评价。根据技术特点、评价目标,测试参数分为环境效果参数、运行工艺参数和维护管理参数。具体测试参数见表5-8。
表5-8 测试参数
经统计,本次验证测试收集的样品数量及测定的有效数据数量参见下表,共收集462个样品数,共获得782个有效数据。样品的采集和测定均按照有关国家标准(GB)和环境保护标准(HJ)中规定的方法进行。验证测试样品数量及有效数据数量统计见表5-9。
表5-9_验证测试样品数量及有效数据数量统计
5.6.4.4 验证评价结果
该技术属于化学消毒处理技术,用于处理医疗废物中的感染性、病理性及损伤性废物。医疗废物以原形态包装进入环氧乙烷密封消毒柜,消毒工艺条件为:环氧乙烷有效浓度893 mg/L、预真空度-80 kPa、系统温度(54±2)℃、相对湿度50%±10%、消毒时间约4 h。经环氧乙烷消毒后的医疗废物进行二级破碎,以无害化和不可复用的形式,运至指定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或卫生填埋场处置。经评价该技术可达到以下效果:
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对数值稳定达≥4.0。
该技术产生的废气经处理后,废气排放口环氧乙烷排放浓度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因素)》(GBZ 2.1—2007)的相关要求;VOCs浓度低于《医疗废物污染控制标准》中的相关标准限值要求,无组织排放VOCs浓度限值参考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VOCs标准限值,低于标准限值要求;Hg、颗粒物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相关标准限值要求;恶臭气体低于《恶臭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4554—1993)的相关标准限值要求;工作区域细菌总数为2.1~19.3 CFU/皿。
该技术系统工艺参数稳定达到:环氧乙烷有效浓度893 mg/L、预真空度-80 kPa、系统温度(54±2)℃、相对湿度50%±10%、消毒柜体内消毒时间约4 h。
该技术处理1 t医疗废物,废水排放量为0.18 t,产生0.974 t处理后的无害化医疗废物。
该技术处理单位重量医疗废物水消耗量为0.18 t/t,耗电量为40.24(kW·h)/t,环氧乙烷消耗量为8.82 kg/t,氮气消耗量为47.77 m3/t,液酶消耗量为0.5 L/t,二氧化氯消耗量为0.13 kg/t。经核算,处理成本为1 t医疗废物312.31元。
本次验证评价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技术验证评价通则》《环境保护技术验证测试规范》和《验证评价方案》进行,各环节均有相应文件记录存档。
5.6.4.5 管理实践经验借鉴
1)生产环境控制5S制度标准
为了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杭州大地维康医疗环保有限公司加强对生产作业环境的管理,提高生产的效率,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生产现场5S标准。
(1)各类工种人员的具体职责如下:
①破碎管理人员。督促操作人员按照5S分类和定位标准,将医疗废物放置在指定区域,并叠放整齐稳固;督促操作人员按照5S清扫和制度化标准定期清扫主要生产现场和辅助生产现场;督促操作人员按照5S清扫和制度化标准对重点生产现场(破碎车间、破碎线)做到及时清扫和扫尾清扫工作;执行5S规范化标准,定期对操作人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
②消毒控制人员。督促收集部卸货人员按照5S分类和定位标准,将医疗废物放置在指定区域内,并叠放整齐稳固;督促操作人员按照5S清扫和制度化标准定期清扫卸货堆放区、环氧乙烷消毒炉、消毒后暂存室;执行5S清扫和制度化标准定期清扫消毒控制室;执行5S规范化标准,定期对操作人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
③清洗管理人员。督促操作人员按照5S分类和定位标准,将不同类别包装容器整齐堆放于指定地点;督促操作人员按照5S清扫和制度化标准,对重点生产现场(清洗线、清洗车间等)做到及时清扫和扫尾清扫工作;执行5S规范化标准,定期对操作人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
④操作人员。执行5S分类和定位标准,将物品(医疗废物或包装容器)放置在指定区域,并叠放整齐稳固;执行5S清扫和制度化标准定期清扫主要生产现场和辅助生产现场;执行5S清扫和制度化标准,对重点生产现场做到及时清扫和扫尾清扫工作。
(2)生产现场环境5S标准包括分类、定位、清扫、制度化、标准化五个方面。
①分类。将生产现场分为重点生产现场、主要生产现场和辅助生产现场。
②定位。重点生产现场、主要生产现场、辅助生产现场都有明确的定位。
③清扫。重点生产现场、主要生产现场、辅助生产现场制定明确的清扫工作。
④制度化。
a.重点生产现场。实行及时清扫和扫尾清扫两种方式。
b.主要生产现场。实行定期清扫的方式。其中仓库每日清扫一次,杂物堆放间每班次清扫一次。过道和压缩车停放场地每班次清扫两次。
c.辅助生产现场。实行定期清扫的方式。每日清扫一次。
⑤标准化。
a.重点生产现场。重点生产现场的标准化采用三级核查方式:第一级由各部门责任管理人员(破碎管理人员、消毒控制人员、清洗管理人员)进行自查自纠。每班次不得少于2次,完成当班生产任务后必检。第二级由生产部主管负责人进行定期检查,每日一次。第三级由生产部经理进行不定期抽查。
b.主要生产现场和辅助生产现场。主要生产现场和辅助生产现场的标准化采用两级核查方式。第一级由各部门责任管理人员(破碎管理人员、消毒控制人员、清洗管理人员)进行自查自纠。完成当班生产任务后检查一次;第二级由生产部经理进行不定期抽查。
2)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管理实践建议
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企业无论采用哪种处置方式进行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工作,以下内容都需要重点关注:
(1)医疗废物最为显著的特性是感染性,而且感染性废物占了医疗废物中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各个环节上减少二次环节的感染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①医疗废物的包装须规范。良好的包装可以有效降低操作人员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在此次疫情期间就表现得尤为明显。
②减少医疗废物中间倒运的环节。这个无论从医院内部收集体系、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企业处置过程来说,都是可以有效降低医疗废物二次感染的措施。
③减少在收集、处置过程中操作人员的直接接触。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自动化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减少人工接触,这样可以提高收集、处置过程的安全。
(2)医疗废物分类可以进一步细化。因为医疗废物的非焚烧处置技术都有不同的适应类型,有时一个类别中的医疗废物也不一定是全适应。而且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企业一般没有进场分析这项,对于医疗废物的感染性风险防范的要求,也限制了企业对未处置过的医疗废物进行分析。所以,进一步细化医疗废物的分类,可以降低处置过程中因为类别的不适应而带来的风险,也方便医疗机构遵照执行。
(3)利用现有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对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样可以提高医疗废物产生、收集、处置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可以方便主管部门的监管,整体提高医疗废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