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国际社会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管理和应急处置要求
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相关生活源固体废物可能沾染病原体。阻断病原体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的传播,是有效遏制疫情的关键。在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因携带病原体人数的激增,会导致医疗和为防疫而开展的准医疗行为相应增强,造成医疗废物的产生量迅速攀升;而且临时医疗机构和集中隔离观察点等场所也会新增产生大量的护理类医疗废物,使得医疗废物量突增至常态下的数倍。例如武汉暴发新冠疫情期间,疫情最为严重时医疗废物的日产生量多达247.3 t,是常态下的5~6倍。此外,疫情期间个人防护用品大量使用,此类废物具有较高的病原体沾污风险;和病患、疫区有接触史的人须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他们所产生的垃圾也容易受病原体沾污,必须妥善处理处置。除常规关注医疗机构病区的粪便、医疗污水和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外,在疫情期间,还应特别关注医疗机构非病区和一般居民区产生的粪便、污水和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因为它们也可能赋存病原体。
2020年8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新冠疫情组织发布了《从响应到恢复——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的医疗废物管理报告》(Waste Managem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From Response to Recovery),指出安全的医疗废物国际规则和指南是可用的,且已被大多数国家广泛引用和遵循。这为COVID-19大流行期间医疗废物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疫情期间医疗废物产生量的大幅增加给当前医疗废物管理处置体系造成额外的负担。在疫情紧急响应阶段,各地区和国家政府应对当前医疗废物管理处置系统进行快速评估,以查明各自国家或城市的可用能力和差距,并根据现状制定应急管理计划,尝试增加可行的处理技术,以实现医疗废物最大处置能力。在疫情恢复阶段,可对现有的医疗废物政策和监管框架进行检讨反思,并制定恢复期和备灾计划,最终形成弹性或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废物和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该文件还提出,为更好地应对疫情期间增加的感染性废物,可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当前的医疗废物管理体系:①正确隔离、包装和贮存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固体废物,可采用双层袋;②根据优先级(有机废物、感染性废物等)调整收集频率,并尽可能减少可回收物品的收集;③处理医疗废物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注意手部卫生以及采取其他预防措施,以确保废物处理工人的健康和安全;④鼓励所有垃圾处理工人,包括一线管理人员要使用个人防护设备;⑤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特别关注非正式部门(在正常情况下在固体废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降低感染传播风险、加强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卫生、保险等来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连续性。对于家庭和公共场所等非医疗设施产生的医疗废物,特别是由于潜在污染废物(如口罩、纸巾、一次性衣服等)的产生越来越多,则需要制定更多针对性的法规和准则。2020年7月,WHO发布了针对新冠疫情的相关个人及公共卫生防护以及医疗废物管理指导文件(Water,Sanitation,Hygiene and Waste Management for the COVID-19 Virus),指出涉疫情医疗废物应安全放入有明确标识、内有衬袋的容器和利器盒,目前此类废物现场处置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