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 医疗废物处置性能评价的基本思路
美国是最早提出性能评价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危险废物管理领域的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进行试烧和性能测试的研究工作,并将其具体方法应用到环境管理实践。标准废物是指按照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性能测试要求配置的危险废物,是基于焚烧处置有机成分的困难程度而确定的,性能测试过程中对其成分、浓度以及数量都有相应的要求。标准废物的配置也应根据焚烧设施的工艺类型和适用范围等进行确定。性能测试过程需要考查焚烧设施的极限运行条件正常运转情况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确定焚烧处置设施所能处置的废物类型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工况参数和设施主要运行参数。医疗废物处置性能评价的基本思路如下:
(1)要考虑危险废物在边界条件和设计条件两种情况下的运行状况。边界条件指为考查焚烧设施的极限运行条件而设定的运行参数,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有机氯最大进料量、重金属最大进料量、主要有机有害成分(principal organic and hazardous components,POHCs)最大进料量、最大废物进料量等。除边界条件外,还要对焚烧处置设施设计运转情况进行测试,以考察设施的连续运行稳定性、安全性。
(2)要考虑采用标准废物作为焚烧设施性能测试和评价的评价参照物。标准废物应选择环境风险小的本底废物,该废物应具有热稳定性好、毒性小且分析测试方法成熟的POHCs,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初步考虑采用其中至少一种为四氯化碳(调配废物中氯的含量),另外一种最好选用多环化合物,用以测定焚毁去除率。并考虑加入铜、铅、汞三种重金属的化合物来调配重金属的含量(最好加入铜、铅、汞的氧化物)。
(3)要充分考虑废物特性指标、系统性能指标、烟气排放指标、设备运行参数四类指标的有机结合,进而确定焚烧设施的具体性能。该过程要以满足烟气排放指标为核心,确定其他三项指标的具体数值,为最终核定焚烧设施的性能指标以及足可证的发放提供全面的依据。
在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设施运行性能测试方面,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国家也有相关依据。在美国,美国环保署在其2003年10月提出的医疗废物处理参考技术方案标准提案第一版(UL2334)中,对采用非焚烧处理技术处理医疗废物的消毒效果检测的基本要求和程序、设备运转情况、测试环境及电力条件、杀灭效果的计算方法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性能测试作为衡量一套废物处理设施性能的重要手段涵盖于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性能评价中,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予以应用。在欧洲,意大利编制发布了医疗废物消毒设备和工艺-通用要求,适用于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系统的设计、制造、操作、维护、检验、测试和供应,也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消毒工艺。该要求也对医疗废物处理设备的仪器仪表,如控制仪表、设备信号、设备传感器、计时系统、记录和打印等环节提出了要求;对设备控制系统,如工艺参数的调整、控制系统的维护等;在检测方面,内容涉及样机检测、工作状态检测、消毒效果检测(包括生物监测、物理检测)程序和要求,并对设备不同部分的检验过程进行了规定,如消毒室、消毒负荷、仪表测试、传感器测试、生物指示剂要求;也对设备的维护、人员培训、运行记录及运行档案管理。在加拿大,加拿大环保局制定的非焚烧技术处理医疗废物导则C-17(生物检测程序),结合高温蒸汽、化学消毒和微波等非焚烧处理技术的特点,对设施运行过程中的处理效果检测程序、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等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另外,该导则对检测报告以及政府批准认证的条件进行了规定。就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技术而言,因其所涉及的种类较多、工艺差别很大,但是,在实施技术评价过程中要采取与焚烧处置设施性能评价相类似的评价模式。开展评价工作所要考虑的因素应包括:①非焚烧处理技术属于非广谱的技术,任何一种非焚烧处理技术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②非焚烧处理技术基本上属于一体化技术,因此应根据不同技术的特点确定相应的工艺参数和工况参数;③非焚烧处理技术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保医疗废物处置的灭菌效果;④非焚烧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次污染,应确保非焚烧处理设施的性能指标达到相应的污染控制要求。因此,要科学系统地考证一套非焚烧设施的性能,就必须结合非焚烧设施的特点进行,要全面考证一套设施的安全性能,要从废物特征、消毒效果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和主要运行参数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性能测试方法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性能进行评价适用于经营许可证的发放评估以及对处置设施性能综合评价。要确定一套设施是否达标排放,是否确保对特定废物处置类型的适用性,就需要结合废物的特性和设施的工况进行系统的评价。因此,要进行科学系统的考证一套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性能,就必须结合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特性进行,应全面考证一套设施的安全性能,要从废物特性、设施工况性能、污染物排放性能以及设施运行参数相结合的全过程的设施性能测试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