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共生 日本乡村振兴的转型与启示》简介
《人地共生 日本乡村振兴的转型与启示》这本书是由.顾鸿雁著创作的,《人地共生 日本乡村振兴的转型与启示》共有94章节
1
上海重点智库丛书编委会
主 任:朱国宏 主 编:沈佳龙 周 武 编 委:王 震 王圣佳 乔兆红 吴雪明 梅俊杰 焦世新 (按姓氏笔画排序)...
2
目录
目 录 上海重点智库丛书编委会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有关日本乡村振兴及乡村景观保护的研究 二、日本关于乡村景观保护的研...
3
导 论
...
4
第一节 研究缘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源约束趋紧、农村环境污染和村落“空心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补齐“三农”这块短板、切实提高农业农村的可持...
5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6
一、国内有关日本乡村振兴及乡村景观保护的研究
国内学界历来重视对日本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借鉴,从中反思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关对策措施。[3]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学界对日本的关...
7
二、日本关于乡村景观保护的研究
在日本,“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植物学家三好学的著作《植物生态美观》(1902年)中,与德语vegetation和ansicht相对应,具有植物群落和视景的双重含...
8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书选择以景观为视角,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可见的地域空间实体,可以借以观察日本乡村振兴的政策变迁,还代表一种方法和理念,反映了日本乡村振兴国际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后...
9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如前所述,日本乡村景观保护并不局限于保护自然田园风光,而是要回归“景观”本义,关注人地关系作用下的地域综合体,以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
10
第一章 日本乡村景观演变动因及保护政策体系的发展
在日本,乡村景观保护作为一个政策议题发轫于1955—197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与“里山”问题的出现密不可分。“里山(さとやま)”一词最早见于江户时代(160...
11
第一节 日本乡村景观概念的发展及其内涵:以“里山”为例
以“里山”为代表的乡村景观概念在当代日本的流行和普及是由多方面力量推动的,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1)。 表1-1 “里山”...
12
第二节 日本乡村景观演变的动因
从地域分布来看,约有70%的里地里山分布在“中山间地域”,即丘陵山谷地带,其余则分布在都市圈内。[15]这两种类型的里地里山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13
一、燃料革命
里山作为传统的薪炭林,曾是农业堆肥和家用燃料的重要来源。1950年代中后期至1960年代初,日本经济迎来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工业结构...
14
二、人工造林
战后初期,日本加大了对本土森林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重建的需要,木材供给源随之从天然林扩大至里山地带的次生林,且采伐面积日益扩大,采伐径级不断缩小。为了解决粮食危...
15
三、稻作“减反政策”
除森林之外,水田也是里地里山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山间地域的梯田,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代表着“故乡的原风景”。然而,随着日本人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减反政...
16
四、农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
农村人口减少(“过疏化”)和老龄化是造成里地里山“低度利用”的重要原因,前者主要是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都市圈转移所带来的农业人口“社会性减少”,...
17
五、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对里地里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为了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扩大社会公共设施的覆盖面、进一步推动地方分权,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
18
第三节 日本乡村景观保护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农林业生产功能衰退、人口老龄化与城乡空间格局变化是引起日本乡村景观变迁的重要驱动因素,“里山”正是在此背景下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随着“里山”...
19
一、国土规划重视异质化协同发展
如前所述,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出现了人口向以东京为中心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即“一极一轴”)集中的现象,由此产生了都市过密化和乡村过疏化...
20
二、环境保护强调与自然共生
在环境保护方面,1994年颁布的首个《环境基本计划》将“共生”与“循环”“参加”和“国际协作”一并确立为长期目标,由此开启了日本环境治理的新篇章。其主要表现为政...
21
三、农村振兴向内源式发展转变
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为了适应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履行在WTO《农业协定》中所做的承诺,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国内农业政策进行改革,于1999年...
22
第四节 结语与启示
日本在乡村景观保护方面的政策探索与实践表明,随着乡村功能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城乡要素互动联结日趋紧密,景观为重塑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和政策着力点。在此...
23
第二章 新内生发展理论与日本乡村振兴转型
重塑城乡关系、更好地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要求。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不仅需要在政策和规划层面统筹...
24
第一节 日本内生发展理论的演变及其时代背景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加之污染公害事件频发,学界开始对以工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外生式乡村发展模式产生质疑,...
25
第二节 日本新内生发展理论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日本兴起的内生发展理论相比,新内生发展理论突出了人员交流在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中的重要性,并积极探寻促进城乡协作的方式和途径。在这一理论构...
26
第三节 新内生发展理论在日本乡村振兴转型中的应用
日本新内生发展理论源自对已有政策实践的总结与反思,随后又被用来指导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日本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本节将通过分析总务省“关于今后移居·交流的施政方向研...
27
一、“关系人口”:以分阶段、多样化形式引导外部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为促进城乡交流和移居乡村,改变人口向东京过度集中而地方日趋凋敝的局面,日本总务省近年来实行了包括“地域振兴协力队”在内的一系列举措。但是,这些政策还不足以填补乡...
28
二、营造农村新社区:推进以新内生发展为支撑的乡村振兴
随着日本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因人手不足和老龄化等原因造成的农村社区衰落问题日渐凸显,单靠行政力量难以应对地方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因此,2015年出台的《国...
29
第四节 结语与启示
从日本内生发展理论的实践和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日本乡村振兴理念在过去四十余年来经历了从均质化向异质化、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新公共”)、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向强调...
30
第三章 日本乡村振兴的绿色转型:“地域循环共生圈”的实践与启示
对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而言,由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农村人口减少和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在被称为“赶超型现代化”东方样板的日本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经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