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上海重点智库丛书编委会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有关日本乡村振兴及乡村景观保护的研究

二、日本关于乡村景观保护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第一章 日本乡村景观演变动因及保护政策体系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乡村景观概念的发展及其内涵:以“里山”为例

第二节 日本乡村景观演变的动因

一、燃料革命

二、人工造林

三、稻作“减反政策”

四、农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

五、土地利用变化

第三节 日本乡村景观保护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土规划重视异质化协同发展

二、环境保护强调与自然共生

三、农村振兴向内源式发展转变

第四节 结语与启示

第二章 新内生发展理论与日本乡村振兴转型

第一节 日本内生发展理论的演变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日本新内生发展理论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新内生发展理论在日本乡村振兴转型中的应用

一、“关系人口”:以分阶段、多样化形式引导外部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二、营造农村新社区:推进以新内生发展为支撑的乡村振兴

第四节 结语与启示

第三章 日本乡村振兴的绿色转型:“地域循环共生圈”的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乡村振兴的转型历程:从外生式发展到内源式发展

一、以公共投资为主导的外生式乡村发展阶段(1955—1973年)

二、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外生式乡村发展阶段(1974—1990年)

三、以地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导的内源式乡村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

第二节 “地域循环共生圈”的理念与内涵

一、以城乡共生对流推动内源式乡村发展

二、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经济良性循环

三、以乡村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第三节 “地域循环共生圈”实践中的乡村资源整合增值方法与途径

一、基于区域资源整合的实践

二、基于公私合作机制的能源转型实践

三、基于绿色投融资创新的增值实践

四、基于六次产业化的增值实践

第四节 结语与启示

第四章 日本梯田地区振兴的政策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梯田地区概况及其振兴理念的演变

一、以经济合理性为基础的“梯田再开发论”(1970—1986年)

二、以农业多功能性为基础的梯田景观保护(1987—2003年)

三、以城乡协作为基础的梯田地区振兴(2004年至现在)

第二节 日本梯田地区振兴的政策框架及实施方式

一、梯田地区振兴的目标和政策措施

二、梯田地区振兴政策的实施主体

三、梯田地区振兴政策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日本梯田地区振兴的实践模式

一、以认租制度为主的梯田地区振兴模式

二、以六次产业化为主的梯田地区振兴模式

三、以移居创业为主的梯田地区振兴模式

第四节 结语与启示

第五章 日本乡村旅游振兴的政策演变与实践创新

第一节 日本乡村旅游的发展演变:从“大众旅游”到“新旅游”

一、以外生式发展为驱动的“大众旅游”阶段(1960—1991年)

二、以“绿色旅游”为主导的转型阶段(1992—2002年)

三、以内源式发展为核心的“新旅游”阶段(2003年至今)

第二节 “旅游社区营造”:基于“新旅游”的日本乡村振兴实施策略

一、“旅游社区营造”的政策发展

二、“旅游社区营造”的组织创新与人才培养

三、“旅游社区营造”与地方创生

第三节 日本“旅游社区营造”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温泉泊览会”的社区商业孵化模式

二、以“古民居”活用为特色的全域旅游振兴模式

三、以体验式旅游为主导的乡村振兴模式

第四节 疫情影响下的日本乡村旅游振兴对策

第五节 结语与启示

余 论

第一节 日本乡村振兴转型的理念、方向与路径

第二节 综合景观管理在日本乡村振兴转型中的应用

第三节 启示与建议

附 录

附录1:日本国土、环境、农村规划的目标与政策演变

一、日本国土规划演变

二、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演变

三、日本“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农村振兴相关政策演变

附录2:《关于促进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法》

背景介绍

附录3:《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法》

背景介绍

附录4:《农山渔村活性化法》

背景介绍

附录5:《梯田地区振兴法》

背景介绍

附录6:《地域振兴协力队推进纲要》

附录7:2020年度有关地域振兴协力队定居状况等调查结果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日文部分

三、英文部分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