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次产业化为主的梯田地区振兴模式

二、以六次产业化为主的梯田地区振兴模式

除认租制度之外,六次产业化也是梯田地区振兴的主要途径之一。六次产业化是由农业经济学家今村奈良臣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概念,主张农业(一次产业)应与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二次产业)和销售、服务、旅游等(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价值创造和利益分享过程中发挥地域主体性,让老年人和女性也能获得更多就业机会。[29]六次产业化对于维持条件不利地区农业生产、创造高附加值特色产业、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具有积极意义,是日本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关于梯田地区振兴的基本方针》鼓励以梯田米等农产品为原料进行相关加工品制造,并通过品牌化建设促进梯田米及其加工品的销售。[30]在六次产业化实践过程中,多元主体协作在整合地域资源、加强产销对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位于佐贺县唐津市相知町八幡岳山脚下的蕨野梯田是西南日本地区较具代表性的石砌梯田之一,耕作面积约33公顷,曾入选“日本梯田百选”(1999年)、文化厅“重要文化景观”(2008年)以及环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里地里山500选”(2015年)。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人口流出、兼业化和“减反政策”影响,蕨野地区弃耕、造林以及转种果树的现象不断增加。后因木材和水果价格走低、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离农弃耕问题愈加突出,村落发展前景堪忧。20世纪80年代以来,蕨野地区相继成立“故乡会”“梯田保存会”和直销站等以梯田保护发展为主题的新型地缘组织,其与消防团、妇女会和生产组合等传统地缘组织合作,推动了以梯田米为核心的六次产业化发展。

首先,为保证梯田米品质,当地农户自2000年开始种植佐贺县研发的新品种大米“梦滴”,并选择在有清洁水源灌溉的上游区域耕种。负责大米生产销售的“梯田保存会”于2001年正式推出“蕨野”牌梯田米,初始售价为2 800日元(5千克),主要销往农业协同组合(JA)、佐贺市内的百货商店和宾馆、以及当地酒铺。“蕨野”米于2003年通过了佐贺县特别栽培农产品认证[31],其售价随之上涨至3 150日元(5千克),是一般大米价格的约1.5倍,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

其次,为减少使用化肥和堆肥,当地农户引进油菜花作为绿肥,在促进有机种植的同时也美化了梯田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由“梯田与油菜花执行委员会”(包括区役所干部和地缘组织成员)策划组织的各类梯田徒步和体验活动拉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有助于扩大“蕨野”米的销量。此外,蕨野地区以举办第十届“全国梯田(千枚田)峰会”(2004年)为契机,利用中山间地域等直接支付交付金建造了直销站,常年销售梯田米以及脆米饼和米酒等加工品,为当地女性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最后,蕨野地区通过加强内外部主体协作(见图4-4),确保六次产业化所需人才和资金。该地区与佐贺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2003年),为其提供食农、环境教育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场所。学生志愿者们除了帮助修复弃耕地,还参与有机栽培、梯田日常维护管理、以及协助开展节庆等活动,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问题。2005年相知町在“平成大合并”中被并入唐津市,来自政府的补贴收入随之减少。为确保地域振兴所需资金和人才,蕨野地区于2009年成立了特定非营利性活动法人(NPO)“蕨野梯田守护会”。有表决权的正式会员以本地居民为主,也包括来自佐贺大学、百货商店和农业协同组合(JA)的相关负责人。赞助会员包括梯田米的购买者、活动参加者以及佐贺大学毕业生等。“蕨野梯田守护会”为促进内外部主体协作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也为梯田保护活动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图4-4 蕨野地区梯田保护和地域振兴相关团体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藤永豪,五十嵐勉:《地域資源としての農村景観と持続的な地域振興:佐賀県旧相知町蕨野地区の棚田を事例に》,《佐賀大学文化教育学部研究論文集》2012年第2期,第91页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