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乡村振兴的转型历程:从外生式发展到内源式发展

第一节 日本乡村振兴的转型历程:从外生式发展到内源式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本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农村发展滞后问题日渐突出。为缩小工农城乡差距,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向乡村转移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并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和实行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政策来提高农民收入。

与我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不同,日本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并没有专门制定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乡村振兴,而是根据各个时期国土规划和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出台相关应对措施,且侧重以非农产业带动乡村经济振兴,这种外生式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乡村振兴开始向内源式发展转型,其主要表现为更加注重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强调城乡共生对流,以及地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多元化增值,致力于提升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这一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表3-1):

表3-1 日本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