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关日本乡村振兴及乡村景观保护的研究
国内学界历来重视对日本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借鉴,从中反思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关对策措施。[3]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学界对日本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进一步提升,其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
一是分析日本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演变及其效果,侧重考察日本战后各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目标、政策措施以及实施机制,从制度设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政策建议。[4]二是聚焦日本近年来在提升小农竞争力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如通过六次产业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总结日本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方面的经验。[5]三是围绕日本如何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业接班人不足等问题,分析日本培育新农民的方法与措施(如“青年务农计划”)、以及乡村人才支援政策(如“地域振兴协力队”)的实施情况,探讨其在引导人才回流和乡村治理方面对我国的启示。[6]四是关注日本以艺术或环境振兴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如新潟县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德岛县上胜町的“树叶经济”等,分析新产业、新业态在激活乡村闲置资源、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城乡交流等方面的作用。[7]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现了日本乡村振兴的不同面向,让我们对其政策发展脉络与走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日本乡村振兴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以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近三十年来其政策目标和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尽管已有学者对日本六次产业化、乡村人才支援和环境振兴等新举措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目前仍以个案研究为主,还需加强对日本乡村振兴转型的综合性研究,从政策、实践和理论等层面分析其转型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日本乡村振兴道路的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前车之鉴”与“他山之石”。
此外,国内学界对日本乡村景观保护实践以及“里山倡议”也开展了一些初步研究,总结了其在公众参与和乡土价值观重建等方面的经验,[8]并探讨了“里山”环境管理模式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启示。[9]但总体而言,学界对于乡村景观保护在促进日本乡村振兴转型中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主要是因为在中文里“景观”常与视觉美学意义上的“风景”同义,是风景园林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乡村景观的分类、格局及演变、评价和规划等方面。[10]与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较多关注可见的物质景观(“地”)相比,近年来欧美学者在乡村景观研究中增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人文因素的阐释,拓展了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11]日本乡村景观研究也呈现出类似趋势,并助推了乡村振兴理念和政策的转变,而我们对此趋势还未给予应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