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乡村振兴的绿色转型:“地域循环共生圈”的实践与启示
对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而言,由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农村人口减少和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在被称为“赶超型现代化”东方样板的日本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日本太平洋沿岸的都市产业集群吸收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举家离村”现象,由此产生了乡村“过疏化”和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代表的城市“过密化”问题,这种两极分化局面随着日本老龄化加速和人口总量减少而变得愈加严峻。据《国土长期展望》报告预测,到2050年仅有不到2%的居住地区将出现人口增加,三大都市圈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增至56.7%;而有66.4%的居住地区人口将减少一半以上,人口规模小的市町村减少幅度更大,甚至会出现无人居住现象,土地闲置、弃耕抛荒比例也将进一步扩大。[1]
为了应对这一人口变化趋势,近年来日本国土规划理念逐渐由数量扩张转变为存量提质,力求塑造均衡、紧凑和网络型国土空间。[2]对于约占国土面积九成、总人口一半的中小城市和农村来说,如何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实现经济自立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日本乡村振兴的中长期目标。在此背景下,2018年出台的第五次《环境基本计划》提出“地域循环共生圈”概念,旨在通过促进乡村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城乡之间的共生对流[3],在地方建立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自立分散型社会。[4]
虽然我国目前的农村老龄化程度还不及日本严重,但人口从中西部农村向东部沿海城市集聚的趋势较为明显,农村“未富先老”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过去30年来,日本乡村振兴经历了从外生式发展向内源式发展的转型,在盘活乡村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章将首先分析日本乡村振兴转型的过程及其社会经济背景,其次以“地域循环共生圈”为例阐述日本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模式的内涵,并通过案例分析梳理日本在促进乡村资源整合增值方面所采取的方法与途径,在此基础上总结其有益经验及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