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工造林
战后初期,日本加大了对本土森林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重建的需要,木材供给源随之从天然林扩大至里山地带的次生林,且采伐面积日益扩大,采伐径级不断缩小。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和失业问题,日本政府于1945年制定了《紧急开拓事业实施要领》,促使部分林地转化为农田,进一步加剧了木材供需矛盾。面对因森林过度采伐而引起的植被破坏和山地灾害频发,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民间的植树造林活动,包括“第一次治山五年计划”(1948—1953年)、《造林临时措施法》(1950年)以及设立绿化基金等,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造林热”。1951年制定的《森林法》还引入了采伐许可制度,以限制对木材的乱砍滥伐。受到政策支持和木材价格上涨的影响,这一时期人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在1954年一度达到顶峰,农林兼作成为普遍现象。[18]
195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产业界对木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针对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采伐许可制度相继在1957年和1962年被废止,提高木材产量成为这一时期林业政策的重心。原先被认为具有较低经济价值的阔叶林也被用于造纸制浆,香菇种植业的勃兴更进一步导致阔叶原木供不应求。为了促进里山地带阔叶林资源的利用和采伐迹地的人工造林,林野厅于1969年推出了“里山再开发项目”,全国92个市町村被指定为项目实施区域。[19]然而,随着日本从海外进口的木材数量迅猛增加,木材的价格形成和流通加工体制逐渐从国产主导转向进口主导。据统计,日本进口木材依存率在1960年仅为13.3%,1965年则上升至28.6%,1970年达到55%,到1973年更是高达64.1%。[20]由于木材价格持续走低,日本林业生产陷入困境。受此影响,“里山再开发项目”于1973年戛然而止。随着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以产业发展为重心的林业政策面临调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