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农村新社区:推进以新内生发展为支撑的乡村振兴

二、营造农村新社区:推进以新内生发展为支撑的乡村振兴

随着日本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因人手不足和老龄化等原因造成的农村社区衰落问题日渐凸显,单靠行政力量难以应对地方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因此,2015年出台的《国土形成计划》提出了要“构建共助社会”,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共同创造可持续宜居国土。[35]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土审议会成立了“可持续宜居国土专门委员会”(2016—2019年),就如何建立城乡对流机制、增加乡村地区的定居人口和“关系人口”以及塑造农村新社区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政策建议。

该委员会指出,要在保持地域主体性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外部人才,通过扩大和深化“关系人口”,从人才、场域和机制等方面塑造农村新社区,以确保在价值创造(“攻”)和维持村落功能(“守”)之间维持平衡,实现新内生发展。[36]在日本,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是以地缘型居民组织(如町内会、自治会)等为共助活动基础的。这里所称的“农村新社区”则更具开放性,除本地居民外,还包括基于共同价值观而投身乡村振兴的各类主体(如非营利性组织和民间企业等)。形成此类农村新社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是人才培养,在加强“关系人口”与地域之间的连接以及社区营造过程设计方面,都需要专业人才提供支持服务,可通过教育机构、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地区间的互学互鉴,培养更多能够发挥中间支援作用的人才。其次是场域构建,可通过改造和利用现有设施(如咖啡馆、图书馆等),以及与社交媒体等虚拟空间联动为内外部人员交流提供场所。此外,还可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和建造短期居住设施等为“关系人口”来访创造条件。最后是建立长效机制,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各种活动项目,以维持“关系人口”与地域之间的长期联系。[37]

图2-2 农村新社区营造过程设计(以冈山县美作市上山地区为例)

资料来源:国土审议会“可持续宜居国土专门委员会”2019年度报告,第38页。

为促进内外部人员之间更好地交流协作,该委员会建议分阶段进行农村新社区营造。以冈山县美作市上山地区为例(见图2-2),在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发现当地社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发展目标等;在起始阶段,其工作重点在于通过内部人才发掘资源、达成共识,并探寻与外部人才的合作契机与方式;在实践阶段,需要推动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利用各种内外部资源开展价值创造和生活支援活动;在后续阶段,需要从人才和资金角度维持社区营造活动的可持续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组织化。也就是说,在社区营造初始阶段,外部人才的介入并非必要条件,而随着社区营造活动深入开展,可根据实际需要让具有专业知识或技术的外部人才以及关心地方发展的“关系人口”共同参与其中,以期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