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生式发展为驱动的“大众旅游”阶段(1960—1991年)

一、以外生式发展为驱动的“大众旅游”阶段(1960—1991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腾飞,以高速公路、新干线和航空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带动了中长途旅游的发展。与此同时,私家车保有量的上升使近郊游和自驾游成为风尚。[5]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温泉、滑雪场、海水浴场、度假酒店等养生康体型休闲设施的建设,这类设施大多地处山川、高原或海滨,是团体旅游的首选之地;二是以采摘体验为主的观光农园,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以及交通便利的蔬果产地附近,是短途休闲游的热门选择;三是以公共投资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比如,农林省(现农林水产省)于1971年推出了“自然休养村整备项目”,旨在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休养场所。乡村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加速了“大众旅游”的发展,促使农村空间日益商品化、同质化。

受石油危机等因素影响,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步入经济低速增长期,产业结构逐渐由重化工主导向技术服务密集型转变。由于政府财政状况日渐恶化,以工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的乡村振兴模式难以为继,因此需要借助民间资本、发挥旅游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进一步提振地方经济。1987年制订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及《综合保养地域整备法》开启了新一轮旅游开发热,大量热钱涌入农村,用于建造高尔夫球场、别墅等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度假设施。[6]过度、无序地开发造成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其外部成本被转嫁给当地居民,而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收益则大多流向城市。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旅游设施闲置、工程烂尾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因此陷入债务危机甚至破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