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论

余 论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影响,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从乡村向城镇单向集聚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严峻,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1]为补齐“三农”这块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党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更好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尽管我国与日本在地理环境、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双方都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和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挑战。过去三十年来,日本在促进乡村景观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更为整体和综合的实施路径。其旨在发挥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同步提升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人才和资金等要素从城市向乡村回流。在前述各章中,笔者对日本乡村景观保护政策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分别探讨了其对我国的启示。本章将总结提炼其中出现的主要观点和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