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梯田地区振兴的政策实践与启示

第四章 日本梯田地区振兴的政策实践与启示

稻作梯田是亚洲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传统农业文化景观,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区,在保障粮食生产和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山区耕地因劳动力不足和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受阻而呈现出边际化的发展态势,撂荒成为普遍现象。[1]撂荒不仅影响了梯田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还制约着区域粮食、生态和社会安全[2]作为一种生产性景观,梯田的存续发展取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3]在务农人口不断减少以及老龄化背景下,“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成为梯田地区振兴亟待解决的课题。

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梯田规模虽然较小,但由于其国土面积的3/4为山地丘陵,梯田成为日本稻作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也因此被称为“日本的原风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经济起飞,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拥向城市,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加之日本政府自1970年开始实施缩减稻米生产的“减反政策”[4],梯田地区因地块狭小难以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撂荒现象。尽管梯田在经济效益方面不如平地农田具有竞争力,但其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良好景观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功能性逐渐受到认可。近年来,在日本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梯田地区的振兴理念和政策日趋完善,形成了跨部门协作、多元主体参与和六次产业化相结合的梯田保护发展体系。日本在梯田地区振兴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于面临类似困境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为此,本章将通过分析日本梯田地区振兴的理念演变、政策框架和实践模式,总结其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