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多功能性为基础的梯田景观保护(1987—2003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日本政府迫于压力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为强化农业竞争力,以稻米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这对于“中山间地域”(丘陵山谷地带的农村)等生产条件不利地区造成了一定冲击。1988年米价审议会小委员会报告提议以大规模稻作经营为基准计算米价,同时建议就中山间地域的稻作定位、收入保证以及水田的管理维护等问题,探讨与其土地利用方式相关的价格政策。[12]为了使农业保护政策更加符合乌拉圭回合谈判所达成的《农业协定》“绿箱”政策要求,在《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1999年,即“新基本法”)指导下,日本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中山间地域等直接支付制度”。该制度旨在减少包括梯田地区在内的中山间地域弃耕抛荒现象,通过强化村落集体功能,维持农业生产以及地域资源的共同管理,使农业多功能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与此同时,日本社会的梯田保护热情也持续升温。在1995年菲律宾伊富高梯田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当年,日本首届“全国梯田(千枚田[13])峰会”在高知县梼原町举行,有超过1 200名市民和研究者参加,之后成立了“市民支持梯田网络”(2002年改为非营利性法人“梯田网络”)。1997年,农林水产省委托其附属机构“农村环境整备中心”成立了“梯田保护研究调查委员会”。基于该委员会建议,农林水产省自1998年开始实施“梯田地区等紧急保护对策项目”和“梯田地区水土保护基金项目”,并于1999年评选出“日本梯田百选”,共有134个地区的梯田入选。梯田在维持自然文化景观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益功能逐渐受到重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通过认租梯田、参加农事体验等活动走近乡村。[14]城乡交流为梯田地区振兴提供了新动力,但这一时期仍以城市对乡村的单方面消费为主,加重了乡村居民的负担,使其容易产生“交流疲劳”,因此需要探寻更加符合地方实际的、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