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乡村振兴转型的理念、方向与路径

第一节 日本乡村振兴转型的理念、方向与路径

本书以景观为视角,分析了日本乡村振兴的理念演变、政策走向和实践路径,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日本乡村振兴的理念转型是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形成的。日本的乡村振兴起源于战后“赶超型”发展阶段,其初期目标是要实现国土均衡发展。虽然工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但却加剧了乡村过疏化和农户兼业化、老龄化趋势,并引发了一系列农业农村否定/消亡论。随着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步入经济低迷期,其乡村振兴理念逐渐由外生式发展转变为内源式发展。这既是为了适应财政紧缩和地方分权改革的需要,也是为了寻求在贸易自由化和环境问题国际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新路径。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乡村景观保护政策以农业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突出了城乡协作在促进乡村资源整合增值方面的作用,着力于提升乡村“软实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其次,新内生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乡村振兴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景观保护在其中的作用。日本内生发展理论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低速增长期,学界对于“赶超型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以地方自治、差异化发展和城乡交流为导向的“另一种发展”路径。近年来,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学界致力于构建以城乡协作为基础的新内生发展理论,在促进外部人才参与乡村振兴、重构乡村共同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日本,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通过定期参加农事活动(如梯田认租)或返乡归农来参与乡村景观保护,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最后,由于乡村景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需要超越人地分离的传统自然保护理念,以综合性政策措施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同步提升。当前日本乡村景观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人口减少和老龄化背景下有效应对乡村资源闲置和低度利用问题(如弃耕抛荒)。其首要目标是确保有更多人才能够投入农林业生产经营中,通过地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日本在制定国土、环境和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时,都将活用地域资源、促进多元主体合作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的协调衔接,从人才培养、六次产业化和促进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