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与启示
日本在乡村景观保护方面的政策探索与实践表明,随着乡村功能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城乡要素互动联结日趋紧密,景观为重塑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和政策着力点。在此过程中,乡村景观的内涵不断丰富,涵盖国土规划、生态保护和农业农村发展等多个领域,其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需要跨部门协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日本虽与我国在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方面不尽相同,但其在乡村景观保护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里山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我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相似,是对工业文明自然观的修正,也体现了日本社会对于本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里山能够唤起日本民众的乡愁以及对于田园风光的怀旧情绪,对内具有文化具象性和政策可操作性的特点,对外则有利于日本树立“模范地球公民”的形象。“里山倡议”自2010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截至2020年底已有包括国际组织、政府机构、民间团体、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等271家会员单位加入其“全球伙伴网络”(IPSI),成为推动乡村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平台。“里山”概念在国际化过程中被意译为“社会生态生产景观”(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SEPLS),意在超越人地分离的传统自然保护理念,强调保护与发展并重,将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融合,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农业农村的活力。“里山”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日本环境政策的重要发展趋势,即从污染防治走向更为全面的环境管理,从过去侧重保护原生自然到如今涵盖包括普通乡村景观在内的次生自然,以期重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为后工业化时代的日本开启新的发展空间和文明形态。
其次,日本的政策实践表明,乡村景观保护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多方参与合作形成“新型共同体”(new commons),以适应地域资源利用目的和主体日益多元化的需要,促进地域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维持里山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里所说的“新型共同体”是相对于传统的村落共同体而言,里山在近代以前主要依靠村落共同体进行管理,并以提供农业生产生活所需薪炭及其他物资为主要用途。随着明治初期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及战后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村落共同体逐渐解体,里山出现了公有地和私有地并存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土地所有者老龄化或离农而遭抛荒的私有地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里山在休闲观光、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地域外主体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建立更具综合性和包容性的官民共管机制成为日本乡村景观保护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虽不存在土地私有制问题,但同样面临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村等挑战,城市居民对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有关部门可借鉴日本“地域振兴协力队”等做法,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配套政策鼓励中青年移居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生态旅游和医疗养老等工作。同时应重视培育社会中间组织,打通城乡之间人员、信息和资金流动的通道,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创造必要条件。
最后,乡村景观保护不仅是环境和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需要建立在内源式发展基础之上。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促进乡村的六次产业化和地产地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提出的“地域循环共生圈”概念进一步强调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环境保全型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力求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价值产业链,激发地方活力。此外,农林水产省等部门还注重引导地域品牌建设,将农产品开发、旅游发展与环境保全型农业以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概念相结合,通过品牌认证等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日本,乡村景观保护已成为地域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内生动力。我国近年来虽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须加强引导和扶持”[72]。可借鉴日本在六次产业化和“地域循环共生圈”方面的经验,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乡村产业,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注释】
[1]武内和彦:《里山の自然をどうとらえるか》,武内和彦,鷲谷いづみ,恒川篤史(編):《里山の環境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年,第1页。
[2]张玉钧,北尾邦伸:《日本的里山及其管理与保护》,《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88页。
[3]四手井綱英:《造林技術のあり方:拡大造林計画を批判して》,東京:日本林業技術協会,1958年。
[4]国土庁:《第三次全国総合開発計画》,1977年11月,https://www.mlit.go.jp/common/001135928.pdf,2019年7月25日,第45—46页。
[5]岡田航:《「里山」概念の誕生と変容過程の林業政策史》,《林業経済研究》2017年第1期,第65页。
[6]四手井綱英:《森林と林業の関係のうつり変わり》,《自然保護》1971年第109卷;四手井綱英:《マツとマツ林》,《自然》1972年第316卷。
[7]上月康則,遠山登,村上仁士:《新聞記事からみた日本人の「自然」観の変化過程に関する考察》,《環境システム研究》1998年第26卷,第553—554页。
[8]栗野広,草刈広一(編):《原生林·里山·水田を守る!》,秋田:無明舎出版,1993年。
[9]田端英雄:《里山研究会——里山の生物学的特性の研究から見えてきた地平》,《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1998年第4期,第317页。
[10]田端英雄:《里山を守るとはどういうことか》,《科学》1997年第8期,第609页。
[11]国土庁:《第四次全国総合開発計画》,1987年6月,https://www.mlit.go.jp/common/001135927.pdf,2019年8月2日,第32页。
[12]環境省:《第一次環境基本計画》,1994年12月16日,https://www.env.goj.p/policy/kihon_keikaku/plan/main.html,2019年8月2日。
[13]環境省:《日本の里地里山の調査·分析について(中間報告)》,2001年,https://www.env.goj.p/nature/satoyama/chukan.html,2019年8月2日。
[14]環境省:《新·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2002年3月27日,http://www.kantei.go.jp/jp/singi/kankyo/kettei/020327tayosei_f.html,2019年8月2日。
[15]環境省《資料3:里地里山の現状と課題について》,2009年,https://www.env.go.jp/nature/satoyama/conf_pu/21_01/shiryo3.pdf,2019年9月7日,第3页。
[16]中川重年:《里山林——その歴史と今日の役割(その1)》,《紙パ技協誌》2001年第9期,第110页。
[17]原田一平,松村朋子,原慶太郎,近藤昭彦:《近代化の過程における日本の森林変遷に関する空間解析》,《景観生態学》2011年第1期,第25页。
[18]郑小贤,刘东兰:《战后日本林业政策分析》,《林业经济》2007年第5期,第74页;戴玉才,林翊华(译):《战后日本林业的发展》,《国外林业》1992年第3期,第63页。
[19]村尾行一:《「里山問題」の所在とその打開方向——Raumordnung的視角からの実学的研究(Ⅰ)》,《農村計画学会誌》1982年第2期,第23页。
[20]大野晃:《条件不利地域の現状と直接支払い制度——高知県池川町の事例》,日本村落研究学会(編):《日本農業·農村の史的展開と農政——第二次大戦後を中心に》,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会,2001年,第175页。
[21]農林水産省:《米をめぐる関係資料》,2018年7月,http://www.maff.go.jp/j/council/seisaku/syokuryo/180727/attach/re_data3.pdf,2019年8月5日,第6页。
[22]農林水産省:《中山間地域農業をめぐる情勢》,2009年3月26日,http://www.maff.go.jp/j/study/other/cyusan_taisaku/32/pdf/data1.pdf,2019年8月5日,第11页。
[23]清水徹朗:《中山間地域の稲作農業》,《農林金融》2005年第6期,第22页。
[24]大川健嗣:《日本農業·農村の史的展開と転機に立つ農政》,日本村落研究協会(編):《日本農業·農村の史的展開と農政:第二次大戦後を中心に》,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会,2001年,第16—17页。
[25]胡霞:《日本过疏地区开发方式及政策的演变》,《日本学刊》2007年第5期,第86页。
[26]農林水産省:《2015年農林業センサス5—7:専兼業別農家数》,2018年2月26日,https://www.e-stat.go.jp/stat-search/file-download?statInfId=000031676781&fileKind=0,2019年8月5日。
[27]焦必方,孙彬彬:《日本的市町村合并及其对现代化农村建设的影响》,《现代日本经济》2008年第5期,第40—41页。
[28]小林日朗:《多摩ニュータウン開発の現状と問題点》,《地域学研究》1971年第2期,第109页。
[29]Kaoru Ichikawa et al.,“Transition of the Satoyamalandscape in the urban fringe of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from 1880to 2001,”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78,no.4(2006):398—410.
[30]神戸秀彦:《ゴルフ場開発と法》,《法社会学》1994年第46卷,第195页。
[31]杉山博信:《ゴルフ場開発ブームとその波紋》,《農業土木学会誌》1990年第7期,第3页。
[32]深町加津枝,井本郁子,倉本宣《「里山と人·新たな関係の構築を目指して」特集にあたって》,《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1998年第4期,第275页。
[33]深町加津枝:《里山とは——その構造と地域性》,《森林科学》2004年第42卷,第5页。
[34]国土交通省:《国土形成計画(全国計画)》,2015年8月,https://www.mlit.go.jp/common/001100233.pdf,2020年2月11日,第64页。
[35]国土交通省:《国土形成計画(全国計画)》,2008年7月,https://www.mlit.go.jp/common/001119706.pdf,2020年2月10日,第115页。
[36]日本总务省于2009年开始实施地域振兴协力队制度,鼓励城市居民向过疏地区移居,队员在一定期间(一般为1~3年)内,需从事农林水产业、协助地域品牌和产品的开发、销售和推广、以及支援居民生活等工作。
[37]国土交通省:《国土形成計画(全国計画)》,2015年8月,第159—162页。
[38]国土交通省:《国土形成計画(全国計画)》,2015年8月,第98页。
[39]根据2003年《美丽国土建设政策大纲》的要求,国土交通省于2004年推出《景观法》,2007年确立了公共事业景观影响评价体系,并针对不同住宅、港湾、道路等不同设施类型出台了相应的“景观形成技术指南”。
[40]国土交通省:《国土形成計画(全国計画)》,2015年8月,第158页。
[41]国土交通省:《国土形成計画(全国計画)》,2015年8月,第158页。
[42]国土交通省:《国土形成計画(全国計画)》,2015年8月,第102页。
[43]環境省:《21世紀環境立国戦略》,2007年6月1日,https://www.env.go.jp/guide/info/21c_ens/21c_strategy_070601.pdf,2019年9月3日,第12—14页。
[44]環境省:《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1995年10月31日,https://www.biodic.go.jp/biodiversity/about/initiatives1/files/nbsap_1995.pdf,2019年9月3日,第42—43页。
[45]環境省:《日本の里地里山の調査·分析について(中間報告)》,2001年,https://www.env.goj.p/nature/satoyama/chukan.html,2019年8月2日。
[46]環境省:《新·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2002年3月27日,http://www.kantei.go.jp/jp/singi/kankyo/kettei/020327tayosei_f.html,2019年8月2日。
[47]環境省:《自然公園法》,2002年4月24日,https://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500/detail?lawId=332AC0000000161,2019年9月3日。
[48]環境省:《自然再生推進法》,2002年12月11日,http://www.env.go.jp/nature/saisei/lawsaisei/law.pdf,2019年9月3日。
[49]文化庁:《文化財保護法(改正)》,2004年,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25AC1000000214,2019年9月3日。
[50]农业振兴地域是根据1969年制定的《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農業振興地域の整備に関する法律』)所指定的地区,旨在通过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综合施策,推进农业振兴和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51]国土交通省:《景観法》,2004年6月18日,https://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500/detail?lawId=416AC0000000110,2019年9月3日。
[52]環境省:《生物多様性指標レポート2017》,2018年3月,https://www.biodic.go.jp/moni1000/findings/reports/pdf/h29_satoyama.pdf,2019年9月3日。
[53]“里海”是“里山”的衍生词,指沿岸地区的海陆复合生态系统经过人类适当管理,可以维持物质循环功能,有助于保持生产性和生物多样性。
[54]日本の里山·里海評価:《里山·里海の生態系と人間の福利:日本の社会生態学的生産ランドスケープ(概要版)》,東京:国際連合大学,2010年。
[55]環境省:《第三次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2007年11月27日,http://www.biodic.go.jp/cbd/pdf/nbsap_3.pdf,2019年9月7日,第75—77页。
[56]環境省:《環境基本計画》,2018年4月17日,https://www.env.go.jp/policy/kihon_keikaku/plan/plan_5/attach/ca_app.pdf,2020年2月20日,第20—21页。
[57]李国庆:《日本的地方环境振兴:地方循环共生圈的理念与实践》,《日本学刊》2018年第5期,第148页。
[58]环境省有关里地里山保全活用的信息交流网站“里山导览”(里ナビ),请参见:http://www.env.goj.p/nature/satoyama/satonavi/。
[59]環境省:《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2010》,2010年3月16日,https://www.env.go.jp/press/files/jp/15315.pdf,2019年9月7日,第46页。
[60]環境省:《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2012—2020》,2012年9月28日,http://www.env.go.jp/press/files/jp/20763.pdf,2019年9月7日,第54页。
[61]里地里山保全活用专家委员会于2008年成立,由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景观和农村环境等方面研究的十余位大学教授和专家组成。
[62]長野和明,田端朗子:《里地里山の生物多様性保全の取組と展開:国内外における取組と展開》,《農村計画学会誌》2017年第4期,第466页。
[63]太田信介:《21世紀農村振興の展開に向けて》,《農業土木学会誌》2002年第5卷,第381页。
[64]胡霞:《关于在日本山区半山区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考察与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6期,第74—76页。
[65]農林水産省:《中山間地域等直接支払制度:中間年評価の概要(第4期対策)》,2018年6月,http://www.maff.go.jp/j/nousin/tyusan/siharai_seido/pdf/4kichuukanhyoukagaiyou.pdf,2019年9月12日。
[66]農林水産省:《生きものマークガイドブック》,2010年3月,https://www.maff.go.jp/j/kanbo/kankyo/seisaku/c_bd/pr/attach/pdf/pr-34.pdf,2021年4月12日。
[67]静冈县挂川地区茶草场栽培法,是指每年秋冬季将芒草等收割晒干后铺设在茶园田埂,芒草可以分解成堆肥,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土壤条件,控制杂草生长,提高茶叶质量。
[68]農林水産省農村振興局:《農山村振興研究会とりまとめ》,2002年3月,http://www.maff.goj.p/j/council/seisaku/nousin/noushinbunkakai/h14.3/pdf/data5.pdf,2019年9月15日,第3页。
[69]農林水産省農村振興局:《「農村振興政策推進の基本方向」中間とりまとめ:集落間連携·都市との協働による自然との共生空間の構築》,2007年12月,http://www.maff.go.jp/j/study/nousin_kihon/pdf/data2.pdf,2019年9月15日,第14页。
[70]総務省:《地域おこし協力隊について》,2020年,https://www.soumu.go.jp/main_content/000745995.pdf,2021年1月15日。
[71]総務省:《「田園回帰」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報告書》,2018年3月,http://www.soumu.go.jp/main_content/000538258.pdf,2019年9月15日,第29页。
[72]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2019年6月17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2019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