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梯田地区概况及其振兴理念的演变
2025年10月25日
第一节 日本梯田地区概况及其振兴理念的演变
在日本,梯田是随着稻作技术东传[5]而形成的一种适合丘陵山区的耕作方式,有约2/3分布在富山—岐阜—爱知以西的西南日本[6]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冲积平原面积较小,受灌溉技术的限制,在16世纪以前主要是以河流中上游地区为中心开垦水田。由于西南日本地处断层破碎带,较易发生山体滑坡,因而多以石砌梯田为主。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人口增加和灌溉技术的进步,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带逐渐成为粮仓。东北日本地区由于冲积平原面积较大,无须在山区大量开垦梯田,多以地势较为平缓的土坡梯田为主。[7]
近代以来,随着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梯田在稻米生产条件方面的劣势逐渐凸显。尤其是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由于山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西南日本地区甚至出现了“举家离村”现象。“减反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梯田地区的耕地“非粮化”乃至撂荒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促进国土均衡发展,梯田地区振兴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其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