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癌症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因素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影响比较大。“癌”字有三个口,有些癌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吃和消化系统癌有着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就从日常饮食说起。
一位女士,56岁,经常大便带血,她感到很害怕,问她丈夫:“我莫不是得了肠癌?”她丈夫却说:“别瞎说,怎么会呢,是不是上火了,过几天就好了。”过了一段时间,大便带血越来越严重,到医院做肠镜确诊为“乙状结肠癌”。医生给她做了结肠癌根治切除手术,她很困惑:“我怎么会得了这个病,平时很注意保健的呀?”询问她的饮食习惯后,原因找到了,原来她特别偏爱吃过了油的肉,炒菜用的肉都要油炸一下,说这样做出的菜特别好吃。油炸食物产生的丙烯酰胺是致癌物,平时又偏爱吃肉,所以说,癌症多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还有一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夫妻两人先后患了肝癌。追问病史和生活习惯发现,两人都患有乙肝,经常吃剩饭剩菜,又没有冰箱,有时食物都变质了还吃(变质食物含致癌物亚硝胺);经常用的是勾兑的、变质的酱油,这些都含有致癌物。夫妻两人不到60岁就因为患肝癌相继去世,其发病原因有明确的家庭饮食因素存在,由于乙肝病毒的传播,肝炎治疗不彻底,发生肝硬化,并长期存在致癌饮食习惯,几种因素导致夫妻两人都患上了肝癌。
由此可见,不管经济条件好坏,如果缺乏防癌知识,都可能与癌相伴。
不良的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家庭主妇的烹饪习惯决定了全家人的健康,制作过程是否干净卫生,食物有没有储存不当而变质,油、盐用量是否超标,这些都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影响一个人、一家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影响一家人,如果不及时纠正,时间久了癌症慢慢会找上门。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与家族性患癌尤其是夫妻先后患癌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里说的是饮食习惯,而不是偶尔吃几次油炸、腌制食物就出问题。不吃和少吃含有致癌物的食物是有区别的,生活中要注意。
以下行为与癌症的发生相关,应注意调整。
(1)偏好吃加工的肉制品、腌制品等含有致癌物的食物
1)加工的肉制品:加工的肉制品指的是经过腌制、熏制或者添加了大量食用添加剂的肉制品。这类肉制品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味道、口感不错,食用方便。这类肉制品在超市里常见到,如火腿、香肠、培根、腊肉、腊肠、午餐肉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这些肉制品属于致癌物。研究证实,大量食用加工过的肉制品的人,比不食用或者较少食用的人患大肠癌的概率增加3~4成。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制品,相当于每天吃一根火腿或四块培根,患大肠癌的风险就会增加近2成。肉食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会添加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体内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级致癌物,经常食用加工过的肉类会增加18%的患消化道癌风险。加工的海产品,如咸鱼、鱼片、鱿鱼丝、虾皮等,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以和蛋白质分解物产生亚硝胺类物质,尤其是腥味较重的亚硝胺含量更高。所以,要尽量减少加工肉的购买和食用。若确实喜欢吃,可以自己在家做风干肉、酱牛肉等。
2)腌制品:腌制品指的是腐乳、榨菜、各类腌制的蔬菜等。在各种蔬菜的腌制过程中可能混入杂菌,特别是腌制的叶菜类蔬菜或腌不透时,就会有亚硝酸盐产生,亚硝酸盐在体内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尤其是操作不当制作的腌制食物具有较高的致癌风险。例如萝卜、雪里蕻、白菜等蔬菜中含有一定量的无毒硝酸盐。如果腌菜时放盐不足10%,气温高,腌制的时间不到1周,就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硝酸盐、亚硝酸盐易还原成有毒的亚硝胺,常吃这种腌菜可导致食管癌、胃癌等。如果吃咸菜时先用水浸泡,然后蒸熟后食用,吃完后再吃点新鲜蔬果会减少致癌风险。
腌制品有腌菜、腌肉、腌禽蛋等。蔬菜腌制品又可分为三类:腌菜(干态、半干态和湿态的盐腌制品)、酱菜(加甜酱或咸酱的腌制品)、糟制品(腌制时还加了米酒和米糟)。腌肉包括鱼、肉类腌制品,常见的有咸猪肉、咸牛肉、咸鱼、腊肉、板鸭等。腌禽蛋即用盐水浸泡或含盐泥土黏制,并添加石灰、纯碱等辅料的方法制得的食品,主要有咸鸡蛋、咸鸭蛋、咸鹅蛋和皮蛋等,还有臭豆腐、豆瓣酱、甜面酱等,尤其是在空气中放置时间长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都要少吃。
(2)偏好吃烧烤、煎炸食品。有一个年轻胃癌女患者,在询问其饮食习惯时,她老公还讲了他们的恋爱经过。当时,她老公在烧烤店上班,她特别爱吃烧烤,经常去烧烤店吃羊肉串,一来二去两人就相爱了。结婚后她老公对她宠爱有加,经常带烧烤回家给她吃,一年后她时常感到胃痛、消瘦、黑便,到医院检查,发现已经到了胃癌晚期,这就是不懂防癌知识的后果,温柔的爱变成了温柔的杀手。
常吃烧烤食物,蛋白质变异后所产生的多环芳烃类物质,是一种致癌物质,不宜长期吃。油煎、油炸、烧烤,都是不利于健康的烹调方式。比如前面说的那个经常爱吃过油肉的主妇,最后患了肠癌。油脂反复高温加热,会产生有致突变作用的丙烯酰胺,它是世界上公认的致癌物质。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高温加热后产生的聚合物——二聚体、三聚体毒性较强,有很强的致癌性。蛋白质、脂肪在油煎、油炸,特别是烤焦之后,还会产生一种叫苯并芘的化学物质,也是致癌物。苯并芘主要存在于熏烤类食物和高温油炸类食物中,而且在高温油炸时,除了在食物和油脂中含有苯并芘之外,当油温过高时,油烟中也会含有苯并芘,所以应该尽量少吃这两类食物。另外,在高温下对食物进行烤制或者加入油进行煎、炸、炒后,食物会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如杂环胺、糖基化终末产物等,这些物质如果大量在人体蓄积的话,就可能导致各种炎性刺激,而炎性刺激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采用蒸煮的烹饪方式有助于减少患癌概率,肉类及蛋白类食物应该避免烤制、煎炸的烹饪方式。食物经过高温油炸后产生的致癌物可以导致身体任何部位发生癌症。家庭烹饪提倡多炖少煎,少炸。炒菜时忌炒完一个菜不刷锅继续炒下一个菜,锅表面的残渣再次加热会产生有害物质。健康用油,避免使用过期变质油,不使用反复煎炸后的油,尽量不用勾兑油。
烧烤、煎、炸食物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应该尽量少吃。这类食物中含有某些致癌成分,但并不意味着吃了这些食物就一定会得癌症,这与个人的体质、基因和摄入的量都有关系。所以对有些食物不要完全否定,应尽量少吃或者适量摄入,比如咸鱼、油炸食品,偶尔或适量吃一些没有问题。
(3)常吃隔夜的剩饭剩菜,储存不当久放的蔬菜:有人由于工作繁忙,常带前一天的饭菜上班,或者怕浪费经常吃隔夜的剩饭剩菜;存放不当的隔夜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储存的绿叶蔬菜,如韭菜、菠菜、油菜、芹菜等会滋生细菌产生亚硝酸盐,吃到胃里在胃酸的作用下便会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若菜中还含有鱼、肉,就更可能产生致癌物亚硝胺。亚硝胺是导致消化系统癌的元凶。
建议买蔬菜时尽量挑选新鲜的,海产品选腥味小的,并且在购买后低温密封储存,尽快吃完。吃不完的剩菜用保鲜膜包好,冷却后放在冰箱里,当然最好不要剩菜剩饭。买回来的蔬菜尽量在一两天内食用,做到现买现吃,确实吃不完就用袋子包好低温保存。
维生素C.可以阻断亚硝胺在体内的合成,新鲜蔬菜与水果中的维生素C,有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在人体内致癌的作用,但是注意要新鲜的蔬果,猕猴桃、橙子、橘子等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经常食用对于预防食管癌、胃癌有益。
(4)经常摄入霉变食品:霉变食品是一种强致癌物。谁都不会故意去吃发霉的食物,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就会吃到发霉的食物,因为发霉的食物含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发霉的粮食、发苦的坚果、常年不更换的筷子、劣质的花生酱、小作坊生产的原料不过关的花生油或玉米油等都含有黄曲霉素,如果经常摄入,可增加患肝癌和上消化道癌的风险。
黄曲霉菌高温不易被杀灭。黄曲霉素不易溶解在水中,一般的烹调加工方法不能将其破坏、分解。
黄曲霉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6~28℃,温度越高,黄曲霉菌生长越快,而一旦在温度25~32℃、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中,黄曲霉菌就能分泌毒素。所以说,黄曲霉菌适宜在温度高又非常潮湿的地方生存。
一次性大量摄入,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肝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如果长期持续地微量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引起人体器官纤维性病变,诱发多种癌症。
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花生、玉米、大米、高粱等很容易受潮,进而被霉菌污染,有时候不易被发现。夏天的凉菜,有些发霉了肉眼却无法识别。这些食物都含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建议大家学会合理储存食物,防止其受潮霉变。
以下是容易产生黄曲霉素的食品。
坚果类如花生、核桃、瓜子、开心果,果仁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
粮食类如玉米、大米、大麦、小麦、豆类,粮食发霉变色,豆类破损、皱缩、变色。
非正规厂家生产的食用油,如花生油、玉米油等,使用霉变粮食生产发酵食品如腐乳、黄酱,家庭自制的容易被污染的乳酪或其他乳制品。有一些不良商家使用发霉的玉米榨油、用发霉的谷物饲养奶牛,所以在奶制品当中也有可能存在黄曲霉素。建议在日常选购食材的时候,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相对来讲安全性更高,而且一定要看生产日期。很多人喜欢吃花生、瓜子等坚果,如果吃到苦味的坚果或者是味道不对的坚果,一定要立刻吐出来,而且要好好漱口,千万不要咽下去。
腐烂的水果:其中含有较多的真菌,有致癌作用。腐烂部分产生毒素可以污染尚未腐烂的部分,所以去掉腐烂部分的水果仍然不能吃。当然也并不是偶尔吃一两次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就会得病,任何致病因素都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抛开数量谈问题是不科学的。
(5)摄入生产加工中被致癌物污染的食物: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可导致癌症。防腐剂中的硝酸盐危害性更明确,摄入后经过在体内一系列的变化,有些会成为亚硝酸盐。由于利益的诱惑,一些不良商家在食品制作过程中以次充好,甚至把工业原料用在其中。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毒生姜、甲醛、有害色素、牛奶或稀粥里的增稠剂等,真是不胜枚举。我们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含有害添加剂的食品,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购买食品时要慎重购买颜色鲜艳(可能加入了有害的增色剂)、过白(可能加入了漂白剂、增白剂)、保存时间过长的食品(易产生致病菌),还要注意检查商家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配料、质量等级等,小摊食品、价格低或散装食品都要慎重购买。
有农药、化肥、生长素等残留的蔬菜和水果等,如没有洗干净,也为癌症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所以提倡食用无公害蔬菜、水果或者用净化装置浸泡清洗蔬菜、水果,以减少残留物对人体的危害。
我们吃的肉,如鸡肉、猪肉等,可能来自用激素、抗生素喂养的家禽、家畜。由于激素具有蛋白质同化作用,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激素饲料可以使家禽、家畜迅速长大,增加体重,但这种禽畜肉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可诱发肿瘤尤其是内分泌系统相关肿瘤,这也是近年来癌症发病率增高的因素之一。为什么现在市场上的柴鸡、柴鸡蛋特别火?原因是柴鸡是天然喂养的,不是用含激素的饲料喂养的。
金属元素镍、铬、镉、铍等对人体也有致癌的作用,不合格的烧水壶和金属保温水杯等可能会有这些有害金属,购买时应选择食品级(标有304、316规格)。家用的餐具洗涤剂可能含有致癌的化合物,与洗涤剂接触的食品可被污染。一些食品包装材料如不合格的食品包装袋、包装盒等含有多种环芳烃基类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吃得多,有害物积累就多,有害物在人体内长期积累可诱发癌症。
常见致癌物的分类
致癌物的等级分类,我们引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分类标准,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最重要、最常被引用的分类标准。根据此标准,致癌物等级分为一级、二级A类、二级B类、三级、四级等四个等级。其中一级致癌物代表对人类的致癌性的证据比较充分;二级A类代表对人类致癌性的证据有限,但对动物致癌性的证据比较充分;二级B类代表对人类致癌性的证据有限,对动物致癌性的证据也不充分;三级代表现有证据未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级评价;四级则代表对人类来说可能是非致癌物。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生活中这些致癌物都有哪些。
一级致癌物:致癌证据充分,有118种。
常见的有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亚硝酸盐、二噁英(焦油、沥青、塑料燃烧)、烟草、酒精、久放变质的食用油、中式咸鱼(主要有亚硝胺类化合物,会导致消化道癌)、乙醛(是酒精代谢后的产物,常喝酒或者酒精饮料会使乙醛在肝脏聚积,导致肝癌)、槟榔、马兜铃酸(某些中药里的成分)、幽门螺杆菌、乙肝病毒、EB病毒等。
二级致癌物:对人可能或很可能致癌。
二级A类,有79种:主要是丙烯酰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二级致癌物,一般存在于高温油炸、高温油烟烹制的食物中,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这类食物接触丙烯酰胺的机会比较大。另外,还有无机铅化合物、四氯乙烯(用于干洗剂中,平常从干洗店拿回的衣服最好晾晒后再穿)、氯霉素等,应尽量避免。
二级B类,有290种:相比二级A类致癌可能性较低的物质,如氯仿、杀虫剂、萘卫生球、镍金属(不合格的不锈钢保温杯材质,所以保温杯要选用304、316食品级不锈钢)、硝基苯、柴油燃气、汽车尾气、甲醛等。
三级可能致癌物,有501种:包括苯胺、食用色素、咖啡因、二甲苯、糖精及其盐、安定、氧化铁、有机铅化合物、静电磁场、三聚氰胺、汞及其无机化合物等。喝茶的杯子不及时清洗会产生许多茶垢,茶垢里往往含有亚硝酸盐、镉、铅、汞、砷等多种金属有害物质,长期喝入茶垢增加肝、肾、胃、肠等器官发病的风险。
这些物质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致癌证据,虽说不用担心致癌,但是对于我们的健康仍会有其他方面的伤害,所以也不可掉以轻心。
四级致癌物,只有一种化学物质,目前甚至已经有证据证明其并不具有致癌性,所以我们暂且不谈。
需要大家了解的一点是,以上这些致癌物的等级划分并不是以致癌性的高低来划分的,而是以其致癌性的证据是否充分来划分的,所以证据不充分的也应注意。我们只有了解了对健康不利的物质有哪些,才能趋利避害。不管致癌性的高低,总归是对健康有害的,要尽量少接触或者不接触。
常常有人问我同在一个致癌环境,一样吃致癌食物,为什么有的人患癌,有的人就没患癌呢?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免疫状态。另外,数量和时间决定毒性。偶尔吃几次含有致癌物的食物,一般不会患癌,所以也不要恐慌。食物中的致癌物,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才可能和癌症挂上钩。如果不注意防癌,习惯性地经常偏食某种含有致癌物的食物,再加上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的协同作用,结果必然是你得癌的概率要比其他人高。
(6)不良的进食习惯:个人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长期的物理性刺激因素,癌症常常发生于身体反复受到伤害的部位。
1)吃东西狼吞虎咽。吃东西狼吞虎咽仿佛成为这个时代上班族的一个通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上班族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中,吃饭好像只是为了满足身体需要,所以,吃饭速度非常快。实际上这样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吃饭快,食物的咀嚼不细,易损伤消化道黏膜,产生慢性炎症。另外,吃饭快,食物团块的体积大,易对食道和贲门产生较强的机械刺激,久之,会引起消化道损伤甚至癌变。吃饭要细嚼慢咽,有人说每口咀嚼30下,肯定是有益的。不要吃得太多,暴饮暴食除了增加胃肠的负担,还容易造成贲门松弛、胃食管反流,每餐吃七八分饱,对预防消化系统疾病有益。另外,一次不要进食大量肉类、油炸食物等高脂肪类食物,除造成消化道负担外,对肝脏、胰腺都有害。
2)饮食过烫过热。过烫饮食是导致食道癌等消化道肿瘤的重要原因。饮食过热,会损伤、刺激食管黏膜上皮,长期刺激将诱导组织恶变。中国人的消化道肿瘤明显高于西方人,就是与中国人喜热食,一日三餐均喜配以热汤,如菜汤、面糊等有关。相对而言,西方人的饮食较为简单,吃饭时饮品少见热汤,而多饮用加冰块的冷饮。
很多人喜欢用保温杯泡茶,现冲现泡“趁热喝”;还有人喜欢“趁热吃”,尤其是在吃火锅、喝热粥的时候往往吃得比较急,食物还很烫就下嘴,这在寒冷的冬天更为常见。其实这种饮食方式是存在健康危险的。食管是比较娇嫩的,食道表面的黏膜适宜的温度为10~40℃,超过60℃就会对食管造成伤害。原因就在于烫伤食管黏膜,引发食管炎、胃炎,反复损伤、反复修复,时间久了,可能发生癌变。这种习惯为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所以日常饮食中,刚煮好的食物或火锅最好先晾一晾再入口,并且不要养成用保温杯喝滚烫热茶的习惯。
3)不注意营养均衡,偏食:尤其不要多吃零食,如饼干、薯片、方便面等。红肉吃得多,特别是吃烤焦的肉,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上班族由于工作节奏紧张,饮食不规律,经常吃快餐,叫外卖,不能按时吃饭,甚至过了饭点很久才能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的。要知道,我们的胃有着自己的“生物钟”,如果不按照它的“生物钟”来进食,就会扰乱胃液的分泌,扰乱胃对食物的消化,对胃黏膜造成伤害,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加工储存的食物及肉类制品都含有防腐剂,久吃易使致癌物蓄积。有人爱吃麻辣烫,偶尔吃吃还行,但不能经常吃。首先,麻辣烫过于辛辣刺激,太多的辣椒素会刺激胃肠黏膜,使其高度充血,引起胃痛、腹泻等;其次,麻辣烫还很烫,长期吃烫食是导致食管癌、胃癌的危险因素;最后,麻辣烫口味很重,商家在底汤中加了很多添加剂,有些不良商家还会用福尔马林泡过的食物,长时间煮沸的汤中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形成,长期进食,可诱发多种癌变。
(7)过量饮酒或嗜酒:饮酒致癌的风险与饮酒的量成正比。一般认为,偶尔饮少量的酒,可能没有明显诱发癌症的作用,而长期嗜酒者癌症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过量饮酒是一个致癌因素。
有位患者,40多岁,感染过乙肝病毒,但他自己不知道。这位患者经常在外喝酒应酬。有一天因为发热、腹痛来医院就诊。上腹部彩超检查发现肝上一个巨大肿瘤,同时伴有肝硬化,诊断为“肝癌晚期”。虽然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还是因为消化道大出血去世了。他的肝癌就是乙肝病毒和过度饮酒造成肝细胞损伤引起的。
酒精对许多致癌化学物质来说是很好的溶剂,使致癌物溶解后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如果一个人既抽烟又喝酒,其患癌的风险比单独抽烟或饮酒的风险增加1倍。酒精进入人体会增强体内多环芳烃活化酶、苯并芘羟化酶等的活性,促进致癌物质的“活化”,促成细胞的癌变。国外还有人对158种不同品牌的啤酒进行分析,结果发现70%的啤酒中含有致癌物——亚硝胺。
研究发现,在我国与酒精有关的癌症已占4.4%(男性为6.7%,女性为0.4%)。若以我国每年新发癌症350万例计,则我国每年有15万人因饮酒而致癌。如果饮酒成为习惯,而且量越来越多,患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的概率大幅增加。
哪些癌症与饮酒有关
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都与饮酒有关。一般来说,喝酒越多时间越长癌症发病的危险性越大。
(1) 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胃癌:大量饮酒使这些癌症的发病风险升高确定无疑。如果饮酒加吸烟,患这些癌的风险比只饮酒或只吸烟要大,因为酒精有助于烟草等致癌进入口腔、咽喉、食管、胃的黏膜细胞。
(2) 肝癌:长期大量饮酒增加患肝癌的危险。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分两步,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其中乙醛是一种有毒物质,会诱导细胞发生突变。由于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场所,也就成了酒精的主要攻击目标。当饮酒量远大于肝脏代谢能力时,就容易引发酒精性肝病,时间久了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再慢慢发展成肝癌。经常酗酒还会损伤肝脏导致肝脏炎症、纤维化和组织瘢痕,肝硬化、肝癌发病风险因此升高。
(3) 结直肠癌:大量饮酒也使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高,在男性中更明显。实际上,女性结直肠癌也与饮酒有关系。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和佐久综合医院的调查发现,中老年男性大肠癌患者增加的原因,除了与食物中脂肪多、纤维少,活动少有关之外,还与饮酒有关。从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来看,每天饮酒的人要比不饮酒的高一倍,特别是长期大量饮酒的人更容易患大肠癌。
(4)乳腺癌:女性即使每周只小酌几杯,乳腺癌发病风险也会上升,长期饮酒会使肝脏功能下降,雌激素灭活量减少,血中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诱发乳腺癌。乳腺癌的发生与饮酒量有关,酒量越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越高。与酒精种类无关,无论啤酒、葡萄酒、烈性酒或其他酒类,其中都含有乙醇。女同胞们如果想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少饮酒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否则即为饮酒过量。25克酒精量是什么概念?大致换算一下,高度白酒50毫升(即为1两),38%酒精度白酒75毫升(即一两半),葡萄酒250毫升(约为一杯),啤酒750毫升(约为一瓶)。
总之,酒精是导致癌症风险增高的罪魁祸首之一,而日积月累的酒精量,是癌症发病风险升高的重要原因,与酒的品种无关,不喝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