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的姑息性治疗

2. 晚期癌症的姑息性治疗

这属于第三级预防了。只要癌细胞出现远处转移,例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转移到肺脏、肝脏、骨骼就称为四期癌症,即晚期癌症。患者大部分是经过艰难的治疗,不断地与癌症抗争,最后复发转移成为晚期癌症患者,亦有直接发现即为晚期患者,如发现了骨痛,原来是肺癌发生的骨转移,诊断胃癌时发现有肝脏、胰腺转移等,这些患者还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合理治疗,以控制病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癌症到了晚期,就是在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后,原发或转移器官受到损害,严重影响了功能,甚至导致衰竭,患者会出现诸如胃肠道或胆道梗阻、胸腹水、剧烈疼痛、疲乏、失眠、高热、吞咽困难、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呼吸困难、便秘、咯血等,导致身体衰竭出现恶病质的症状。

三级预防中,第三级预防的意义在于让很多无法治愈的患者,可以选择姑息性的治疗来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平静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这里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姑息治疗手段,这些手段如果能得到适当应用,对晚期癌症患者可有很大的帮助。

除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外,还有许多针对晚期癌症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1)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是指一些以缓解肿瘤相关症状为目的进行的手术。通过姑息性手术,不仅可以治疗一些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得到很大改善。

晚期癌症一般无法根治,也难以靠手术来大幅延长生存期,然而如果患者的身体条件适合手术,施行姑息性手术仍可延长一定的生存时间,并且可以帮助患者避免发生肿瘤相关症状,如压迫周边组织、干扰器官正常功能等。若发生胰腺癌、胆管癌晚期胆管不通,胆汁无法排入肠道造成的阻塞性黄疸、肝功能损害等问题可行胆肠吻合术,使胆汁绕道而行进入肠道,以减轻黄疸恢复肝功能。晚期肠癌造成的肠梗阻行肠短路吻合或造瘘术以解除梗阻,恢复患者排便的通路。针对胆管癌、食道癌或支气管癌引起的恶性梗阻,可以通过手术放置支架来改善梗阻症状。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可行减瘤术,即通过切除包括可切除的单个转移灶在内的,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如巨大的淋巴瘤、转移瘤等,巨大的肿瘤会有局部压迫影响器官的功能、出血、梗阻等症状,从而迅速减轻身体的肿瘤负荷,减轻局部压迫,改善相关症状,对于压迫到脊髓的转移肿瘤,切除肿瘤或实施减压术可以有效避免致残性结局。此外,如果减瘤术施行效果较好,患者很可能会靠进一步的巩固放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来争取时间,增加疗效,以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但减瘤术一定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于晚期癌症不能耐受手术,不是必须手术切除才能解决压迫、出血、梗阻等,不建议手术。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是病灶不适宜手术的患者,姑息性放疗也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2)治疗胸腹水:肺癌、消化系统晚期癌症患者常常有胸腹水,也是导致患者衰竭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治疗是营养支持,穿刺抽水,但效果都不理想。目前治疗胸腹水的方法很多,单纯地穿刺抽水很快就会复发。应用穿刺抽水后,胸腹腔内注入纳米碳加博来霉素等化疗药物,治疗癌性腹水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一般注射1~2次,最多3次就能抑制和减少腹水的再次生成。因为纳米碳带着化疗药黏附在胸腹腔癌性病灶的表面,可以阻止渗出,并且能使药物发挥更直接的作用。

(3)抗骨转移治疗:有不少类型的肿瘤在晚期阶段都容易发生骨转移,肿瘤转移到骨骼上会导致转移部位发生溶骨效应,产生剧烈骨痛等症状,甚至引发骨折、高血钙危象等并发症。在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容易转移到骨肿瘤的治疗中,针对骨转移的治疗十分重要。

针对骨转移最常见的治疗是双膦酸盐类,如唑来膦酸等药物(恰好也被用来治疗骨质疏松),这类药物可以阻断溶骨效应的关键步骤——破骨细胞侵蚀骨骼,从而减轻骨转移带来的症状。另外,局部放疗亦可减轻疼痛,控制病情。

(4)镇痛治疗:疼痛是影响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然而,不少患者及其家属,包括少数非肿瘤专业医务人员,却错误地认为癌症患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止痛药,尤其是吗啡类止痛药。其实对待癌性疼痛,主张尽早、足量、定时、个体化给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不主张使用哌替啶控制癌痛。

1)癌症患者常见的疼痛

a..癌性疼痛: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是造成癌症晚期患者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中约有62%的人伴有疼痛,而其中处于癌症中晚期的,这个比例会高达80%,并且疼痛难忍。癌痛是癌症发展中晚期阶段的一种症状表现。当癌症发展到中晚期的时候,体内的肿瘤会浸润性生长,从而压迫体内的组织、神经和其他器官,引起疼痛。

当肿瘤继续发展的时候还可能会发生溃破、感染等现象,进一步使得体内环境恶化,加剧患者的疼痛,并且会越来越痛,让人难以承受。这种癌性疼痛是反复的、持续的,因为肿瘤细胞本分泌一些致痛物质。另外,肿瘤的生长也会引起疼痛,当肿瘤侵犯外周或中枢神经时,就会产生烧灼感、针刺感或触电样痛,肿瘤浸润内脏后,可能会引起胀痛、挤压痛等;如果内脏管道、血管被癌栓梗塞,则会产生钝痛和锐痛。

癌痛对人体的心血管、呼吸、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都可产生影响,导致患者食欲下降,失眠乏力,并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加重,更重要的是会引起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疼痛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身心压力,还能缓解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为了对抗癌痛,医生往往会给患者开出止痛药,以及其他镇定类药剂,用来解决患者疼痛造成的痛苦和折磨,让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缓解,也是晚期癌症的治疗目标之一。

b.治疗性疼痛:癌症的治疗过程也是比较痛苦的,尤其是放化疗,因为放化疗是无差别地杀死细胞,虽然能够杀死癌细胞,但正常的细胞也会被杀死,而且有些化疗药会带来全身疼痛,如紫杉类药物、生白药粒细胞刺激集落因子等引起的全身疼痛等,这也是化疗之后患者常出现身体虚弱无力、难受的原因。除此之外,化疗次数越多,可能越难受,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虚弱,免疫力也会出现相应下降,有些患者往往还和疾病联系在一起,认为是病情加重,非常痛苦。

c.心理性疼痛:晚期癌症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疼痛和痛苦,同时由于心理因素也带来不小的影响,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和求生欲望,让人意志消沉,从而影响身体功能和免疫力。

2)治疗癌性疼痛的方法:关于癌性疼痛治疗,先用一般的镇痛药物,如不能控制疼痛,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强阿片类药物,不少患者及家属担心这类药物所带来的药物依赖、成瘾性不良反应等,因而不愿多用。实际上,只要遵医嘱规范应用,即使长期服用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患者也极少真正成瘾(即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而对本身所剩时间并不很长的晚期癌症患者而言,如果能有很高质量的生活,药物耐受(指适应了一定药物剂量后,需要更大剂量才能镇痛)甚至是生理依赖并不会对身体造成较大影响。因为患者通过适应可以逐步耐受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并没有“封顶效应”,不断加大剂量仍有效果,患者痛苦减轻后反而能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一般而言,癌性疼痛的治疗会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疼痛三阶梯原则:

先从一般的止痛药用起,根据药物的种类,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按阶梯用药,最后用到吗啡。吗啡从小剂量开始,可以逐渐加量直到患者无疼痛感。

第一阶梯: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首先使用非阿片类药物,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等治疗,同时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第二阶梯:若患者从开始的疼痛就较严重,或是在第一阶梯治疗后依然有无法耐受的疼痛,那么建议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或其他弱效中枢镇痛药(如曲马多),也可以使用强阿片类药物与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如泰勒宁,即羟考酮与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

第三阶梯:如疼痛对第二阶梯治疗仍缺乏理想的效果,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吗啡、羟考酮等),最好口服,从小剂量开始,逐步滴定到能止痛的剂量。

当患者的疼痛需要用第三阶梯药物进行控制时,往往以每天固定时间服用缓释制剂为主,同时在医生指导下备用普通阿片类制剂,以抑制“突发性疼痛”(在某一时刻突然出现的严重疼痛)。此外,对一些常规口服药物效果不理想或不良反应太大的患者而言,尝试使用缓释贴剂或是注射泵镇痛同样有效。而对于一些以神经痛为主的患者,加用治疗神经痛的抗癫痫药物(如普瑞巴林)或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则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