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诊断

(三)乳腺癌的诊断

(1)望诊、触诊:有经验的医师对于比较典型的乳腺癌通过望诊、触诊就能初步确定。

(2)乳腺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波检查(简称彩超):临床上,超声检查主要用于检查乳腺小叶增生、炎症、囊肿、纤维瘤及乳腺癌等,尤其在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发现早期乳腺癌、检查腋窝及锁骨上有无肿大淋巴结方面,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超声显像技术的日益完善,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出现,使乳腺肿块的内部结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血管多少、血流分布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都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医生可根据这些检测出的数据,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简而言之,但凡发现乳腺有肿块者,均可通过彩超检查初步明确肿块性质。

超声对乳腺内囊性或实性肿物的鉴别最有特征性,故发现孤立、活动的肿块应首选超声检查,以区别肿块为囊性或实性。超声可提示肿块的准确位置、瘤体大小和数目,故可应用于超声下定位穿刺或协助定位手术切除。

2)乳腺钼靶摄影:CR数字化乳腺高频钼靶检查是一种低剂量乳腺X线拍摄乳房的技术,能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组织,可以发现乳腺增生、各种良恶性肿瘤的形态以及乳腺组织结构紊乱,可观察到小于0.1毫米的微小钙化点及钙化块,尤其对于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以微小钙化块或簇状钙化点为唯一表现的乳腺癌,具有特征性的诊断意义。对于大乳房和脂肪型乳房,其诊断性可高达95%,是目前早期发现、诊断乳腺癌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3)乳腺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检查的软组织分辨率特别高,可以三维立体成像,当乳腺X线、彩超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性质时可采用MRI进一步检查,从而更清楚地显示早期癌。核磁共振的乳腺检查在乳腺的多灶性转移,还有术前的评估、术后的转移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

4)影像学检查BI-RADS分类

0类:影像学评估不完全,需要进一步评估。建议结合临床查体,或其他影像检查。

1类:正常乳腺,建议随访。

2类:考虑良性改变,建议定期随访(如每年1次)。

3类:良性疾病可能(约2%的恶性可能,但需要缩短随访周期,如3~6个月1次)。

4类:4A,低度可疑恶性,建议穿刺活检,结果良性建议随访。4B,中度可疑恶性,建议穿刺或切除活检。4C为非典型恶性征象,建议活检或切除活检,病理医师对此类组织取材应谨慎,若良性应在短期内随访。

5类: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大于等于95%认定为恶性疾病),需要手术切除活检并进行相应的恰当处理。

6类:已行活检,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手术切除。

(3)乳管镜检查:如果患者有乳头溢液(流水),尤其是血性溢液,可以采用乳管镜检查。疾病多见于乳管内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癌,大多数患者可以确诊。该方法确诊率高,痛苦小,但在检查前,应做感染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临床确诊乳腺癌的必要依据。主要用于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和彩超检查可疑者。病理学检查包括细胞病理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种。针吸细胞病理学检查损伤小、痛苦少、速度快、方便易行,但易出现假阴性。穿刺、切取或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不但可以定性,还能在手术前确定肿瘤的类型,为治疗提供参考。新一代组织穿刺设备甚至可以吸(切)除早期癌灶而免于手术。影像学诊断方法基本确定后,还需穿刺或手术取活检做病理最后确诊,作为病理学证据。

(5)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标志物CA-153、癌胚抗原(CEA)升高,用于诊断、指导治疗,评价及判断预后。

(6)CT检查、骨扫描:CT检查肺、肝、脑,骨扫描检查骨骼有无远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