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应激反应与癌症
2025年11月01日
1. 长期的应激反应与癌症
在医学上,应激反应是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如紧张、恐惧、焦虑等)时,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的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学认为,应激是指突然或长期处于身心紧张状态。当人遇到危险情境,身体和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就可能导致应激反应的产生。一般来说,往往这种危险情境强度较大,需要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较大负担,甚至超过其所能负担的应对能力时,就会出现应激反应伤害。
当发生意外或遭遇突然袭击时短期内可以起到一个快速反应的应激作用,会使人的反应、思维加快。大家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当武松发现一只老虎突然向他扑来,当时极度恐惧,面临死亡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他做出应激反应,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迅速分泌。当武松经过奋力拼搏打死了老虎,并且还受到百姓们的称赞后,心情很快愉悦,体内有害激素被迅速清除,因此就不会患病。
但当我们遇到长期的应激压力,长期处于高危职业或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中,或工作紧张,被社会孤立,长期被虐待、威胁、恐吓等,紧张和压力并存,持续的精神紧张状态得不到改善,长期的应激反应得不到及时消除,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变化影响机体内环境平衡。一是会刺激体内炎症物质过度分泌,刺激炎症部位细胞变异。二是持续的紧张状态还会使体力过度消耗,降低了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影响人体炎症部位基因组的稳定性,导致基因突变而发生癌变,所以有人认为长期的慢性应激刺激是癌症的导火线。癌症患者如果因为身体出现某些不适症状,经常担心病情恶化而产生应激反应,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每天生活在恐惧死亡的状态中,会更进一步促进癌变组织迅速发展,加速癌症的恶化,这种现象必须高度警惕,要尽快改变应激事件对身体的伤害,最大限度使自己处于一种不紧张、轻松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