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早期表现
一个健康的人怎么能觉察到自己体内有癌症的发生?也就是身体发现哪些异常表现,比如咳嗽总是不见好转,要想到排查肺癌的可能;发现便血就要注意肠癌的可能;经绝后的女性如果阴道异常出血,要警惕妇科肿瘤的可能;乳房摸到肿块结节,要注意排查乳腺癌等。癌症可以有任何可能的症状表现,所以,只要是不能用其他病因解释的症状表现,都应该去排查癌症可能。癌症的可怕就在于有些癌症的治愈率很低,必须重视那些可疑的身体信号,以免耽误诊治。
诊断癌症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还要告诉大家有些癌症早期是没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甚至没有症状和体征的。而癌症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才能有较好的疗效。根据医生的经验,定期体检筛查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也就是二级预防。很多患者就是在体检中查出了问题,及时治疗才避免了癌症走向晚期。体检要注重筛查常见、多发癌,如肺癌检查低剂量螺旋CT,消化道癌检查胃镜、肠镜,肝胆癌做超声或CT检查等,而不是简单的体检就能排除身体有没有患癌。
癌症的诊断就是通过触摸或仪器检查身体某部位有没有可疑肿瘤,病理检查则是看有没有癌细胞,用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列举几个常见的癌症信号,当身体出现下列症状时要注意做好相应的检查。
(1)持续的、不明原因的低热。很多人都觉得高热很可怕,但实际上高热一般是体内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而连贯的或间歇性的持续低热,则是比较危险的信号。
(2)原因不明的贫血。贫血是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的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明确贫血原因。贫血原因有很多种,但慢性失血几乎都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尤其是胃肠癌引起的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
(3)原因不明的消瘦或食欲不振,同时伴有持续的疲乏无力。出现无诱因的体重快速下降或者是疲乏无力,癌症患者疲乏无力的症状在医学上有个专用名词,叫作“癌因性疲乏”。
(4)无痛性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等肿大。均应排除患有淋巴瘤的可能。
(5)身体某部位的慢性疼痛。开始是偶尔疼痛,时轻时重,并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如胸部、腹部某个部位疼痛等。
(6)反复感染,伤口久久不能愈合,摩擦部位的黑痣突然增大、刺痒、出血等。
(7)经久不愈的咳嗽、胸痛。要查肺,低剂量螺旋CT就能明确诊断。
(8)吞咽不适或消化道不通畅,排便习惯改变或出血。如便血或黑便,是消化系统癌症的常见症状,此时要及时检查胃镜、结肠镜、肝胆胰脾彩超或CT。
(9)骨骼或者头部等身体的某些部位长期疼痛或者是夜间疼痛,应做相应的拍片、骨扫描、CT等检查。
(10)乳房不明原因的肿块、疼痛、变形,乳头或局部皮肤内陷,乳头溢血、溢液,应及时就诊。
(11)经期异常出血。经期外或绝经后出血,应及时排除妇科肿瘤的可能。
(12)血尿,即使有一次也要去做尿常规。人的尿液在肾脏里产生,经过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这些脏器出了问题,都可能引起血尿。无痛性血尿可疑性最大。
(13)鼻出血与口腔出血。如果鼻出血是鲜红的、持续的,有时会顺着鼻腔往后流,回吸后从嘴里出来,那么此时应警惕鼻咽癌。
癌症的诊断分为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两个方面。定位诊断往往能确定肿瘤结节的数量、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定性诊断是最终确定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前者说明“癌长在该器官的什么部位”的问题,后者说明“是不是癌”的问题。
有时癌症的症状很复杂,一部分患者以癌症的转移器官为首发症状,从而需要进一步检查肿瘤的原发病灶在哪里,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所以在临床工作中,要认真判断检查结果是不是与癌症的转移有关,以便选择合适的针对原发灶的治疗方案。如某个部位骨骼经常疼痛并以夜间疼痛明显,拍片检查发现骨质被破坏,这时就要考虑是原发性病变还是继发性病变,要做进一步检查是否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所致,原发病灶虽然没有症状,但还是要考虑原发癌转移。
有一位女性患者,56岁,因为腰骶部剧烈疼痛到骨科就诊,CT检查有骨质破坏,在骨科按骨肿瘤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患者形体消瘦,浑身疼痛,精神崩溃,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因患者十几年前曾做过乳腺癌手术,通过专家会诊,结合免疫组化分析考虑为乳腺癌骨转移,经以内分泌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抗骨转移治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病情逐渐好转,两年后患者可以到户外进行活动锻炼,这就是诊断准确、有针对性治疗的重要性。
有的无痛性较大的颈部肿块,我们常规考虑是淋巴瘤,但有时经穿刺病理检查为转移癌,可能是肺癌、鼻咽癌、胃癌、乳腺癌等转移到颈部所致,其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
虽然一些癌症精确的分期尚需手术后的病理检查,但临床上查出原发癌以后,进一步检查有无其他器官的转移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查出有远处转移即可以定为晚期癌症,这也是癌症治疗前作为疾病分期和选择治疗措施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