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口的屠杀事件与日美条约的关系
美国是对我国最抱有友善之意的国家。历来有关条约修订的问题,纵令与其他国家有许多异议的时候,唯有美国总是对我国的请求给予宽容理解。尤其是自1894年在华盛顿举行的日美双方全权代表开始进行条约修订的谈判以来,没有出现过任何重大的障碍,一切都在稳步进行,终于在这一年的11月22日得以签订。然而根据该国宪法的规定,所有与外国之间的条约都需送交元老院审议通过,因此,美国政府将该新条约送交了元老院。此后不久,非常不幸在中国旅顺口发生的屠杀事件在世界的各大报纸报道出来(有关这一事件的虚实真伪、或者即便是事实其程度究竟如何,这里没有探究的必要。但尤其是美国的报纸对日军的暴行痛加谴责,有的指责日本是在文明的外衣之下具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有的指责日本如今卸下了文明的假面具露出了野蛮的本体,暗中警告这次缔结的日美条约完全删除了治外法权一条是相当危险的。这次值得悲叹的事件不仅在欧美各国一般的报纸上受到了痛切的谴责,也不免引起了作为社会领袖的饱学之士的瞩目,当时如英国知名的国际公法学的巨擘胡兰德博士,尽管对这次日中战争的相关事件,一开始对日本的行为都是持赞成态度的,但对旅顺口的事件则表出示相当的痛惜和悲叹,该博士在一篇题为《日清战争中的国际公法》的评论中这样写道:“当时日本官兵的行为实在是越出了度外。即便他们在旅顺口的战场外发现了同胞被斩首的尸体,如果是中国的士兵首先作出了如此残忍的行为,也不足以为他们的暴行做出辩护,除了他们战胜的第一天,以后连续四天,残暴地杀害了非战斗员、妇女和幼童。随军的欧洲军人以及特别通讯员等,虽然目睹了这一切残暴的行为,却并未加以阻止,只能在一边袖手旁观,惨相令人作呕。全市据说只有36个中国人逃脱了这场杀戮。而且这36个中国人也只是被用来埋葬同胞尸体的,幸而逃过一劫。在他们的帽子上贴有‘此人不可杀’的标签,藉此获得了保护。”这是夸大其词的抨击。但由此可看出,这一事件当时在欧美社会激起了怎样强烈的反响)。对任何事情都根据舆论的向背迅速做出反应的美国政治家,在报上读到了这一令人惊愕的报道后,自然不能如隔岸观火一般袖手不管,元老院对通过这一新条约表现出了犹疑不决。这一年的12月14日,驻美公使栗野来电向我禀告:“美国国务卿告知本公使,如果日本士兵在旅顺口残杀中国人的传闻是事实的话,在元老院必定会引起巨大的困难。”我立即向栗野公使发出电训:“旅顺口一事,虽未如传说的那样夸大,但确有一定程度的无益的杀戮。但是帝国的士兵在其他各地的举动时常受到赞赏。我相信此次事件的发生应该有什么令人激愤的原因。据说被害者的多数并非无辜的平民,而是脱下了军服的清兵[29]。由此次事件一定还会引发出更多的流言,贵官一定要采取迅捷的手段,尽力使新条约尽早在元老院获得通过。”元老院对新条约的审议批准稍微拖延了一段时日后,最后对其增加了一条修正。这段修正文字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导致了几乎使整个条约遭到破坏的结果发生。于是我对栗野公使指示说,再与美国国务卿反复商议,并对元老院内的重要议员施行各种手段,终于在今年(1895年)2月上旬,元老院答应对该条约再次进行审议,并最终通过了双方都感到满意的新的修订方案,这就是现今的日美新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