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干涉前后法国的形势
法国的行为也是出于欧洲的战略关系,或者说后者才是关系该国生存的重要因素,法国一天也无法脱离俄国,这样的局势也并非始于今日。日中交战刚开始的时候,法国对我国的友好态度可谓不逊于德国。我甚至觉得法国的言行比德国更为诚挚。法国公使阿尔曼不仅常常表示,将来日法两国有必要结成联盟,还向我暗示说,俄国的舰队正不断地通过苏伊士运河集聚到东方这边,对其真实意图不可掉以轻心。这次的三国干涉,法国也不像德国那样来主动逢迎俄国的意图。从西公使的电文中可看出,刚开始的时候,法国还是有些犹豫不决的。但是如今目睹德国突然与俄国勾结起来,法国自然也无法再冷眼旁观了,这也是很可理解的。后来阿尔曼对我说,日本对法国的这次举动,应该体察其真正的用意。这应该是他的真情实话。
俄国意外地得到了德国的加盟,又拉进了原本关系就不浅的法国(从青木、西两位公使的电文和书函中可知,这次联合干涉的商议实际上始于4月中旬,在短短的七天之内就达成了联盟),由此,俄国不仅增强了自己在东方的势力,且在欧洲关系上也毫无内顾之忧,于是在4月23日向我国政府提出了异议,其态度与以前迥然相异,立即凭借其势力和有利地位向我国发出了旁若无人的猛烈进攻。当时停泊在日本各港口的俄国军舰,已经接到了随时准备在24小时之内起航的命令,各军舰都不分昼夜地点燃着气缸,且禁止船员上岸,显示出战斗随时可能发生的态势,另外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突然招募预备兵,不管是商人还是农夫,都要求他们加入军营,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的管辖区内,集聚了现役和预备役军人总共5万的兵力,且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特别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主管军事事务的州长,通知贸易事务官二桥说,已经接到了本国政府的命令,符拉迪沃斯托克被划入临战区域,因此逗留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日本人应居住在三俄里之内,并做好接到再次命令后随时撤离的准备。另外据那时刊载在德国某家报纸上的报道,德国皇帝特别致电俄国沙皇说,朕夙知俄国海军切尔托夫中将治理海军的技术和经验,欲委托该将军担任德国太平洋舰队的司令。其内情的虚实自然并不清楚,但不管怎么说,俄国已经显示出了排除万难背水一战的坚定决心。
如上所述,三国干涉的由来,其发起者无疑是俄国,但德国态度的骤然改变,实在是促使俄国短时间内决定强势出击的基本原因。德国为了施行这样的苦肉计,面对国内外又进行了怎样的策划呢?它在提出干涉之前,确实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同意见,而在最后一刻却对日本突然反目,为此它内心一定也是相当纠结的。当时德国的各家报纸曾频频放出舆论说,德国原本对日本一直抱有友好的态度,只是出于不得已的情况,而不得不站在了与他国来共同劝告日本的立场,也有的说德国加入了俄法两国的同盟后,对日本不会提出比别国更为苛刻的要求,只会减轻原本的要求,还有其他类似的言论,试图以此来暗中舒缓我国的怨恨。不仅如此,德国驻英大使对加藤公使和俄国外交大臣对青木公使表示,作为交还辽东半岛的条件,日本要求进一步的赔款也是理所当然的,德国政府愿意随时效劳,向中国提出这样的劝告。德国驻东京的公使向林次官表示,如果日本有将这一问题交付各国会议讨论的意愿,德国政府愿意从中协调斡旋。所有这些,未必是俄法两国会表现出来的姿态。德国对于我国尚且如此,至于它对于俄国的苦肉计,则更有甚于此。最近《莫斯科新闻》有一段关于俾斯麦举动的评论,可谓是相当的犀利有趣,直刺德国的痛处。该报纸对俾斯麦历来的政策进行了一番褒贬评论之后指出,俾斯麦此次赞同俄国的干涉之举,绝不是出于为保护德国在远东地区的通商贸易利益这种陈旧老套的说法,而是真心从德国的幸福出发,认为有必要与俄国恢复亲密关系,创造今后相互合作的基础。因此,俾斯麦公开宣称,对于俄国欲在太平洋海面获得不冻港、修建一条经过朝鲜的铁路的想法,德国没有理由设置任何的障碍,就如德国赞同法国对于突尼斯、印度、非洲的战略政策一样,德国也赞同俄国在东亚的政策,就连黑海,眼下对于德国而言也已经不具有深切的关系,更不用说朝鲜海域了。德国的政策,目前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即坚持原本的方针,最终与俄国采取一致的行动。该报纸褒扬俾斯麦到底是一个老到的外交家,在对这样的大事做决定时,不是以自己对俄国的好感和对英国的嫌恶为标准,而只是以德国的利益作为唯一的标准。之后报纸又评论说,德国在面临危机时,其兴亡完全取决于俄国的向背,德国想要巩固其邦基,唯有依靠俄国,话语中将俄国抬得很高。俾斯麦在莱比锡会议的演说中表示,德意志帝国应恢复到19世纪初期的状态,对此该报纸嘲讽说,俄国如今已不会为了他国的利益而驱使本国的民力,俾斯麦应该深知这一点。该报纸认为,俄德两国决不可互相嫉妒猜疑,德国不可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俄国的政策妄加评论,不可要求俄国改变自己独特的政策,与旧友绝交来帮助德国的利益。该报纸揭开了德国政府及俾斯麦的内心意图,同时也无所顾忌地展示了本国的真实想法,这足以使德国政府和俾斯麦出一身冷汗。上述的言论,不只是俄国一家报纸对俾斯麦的评论,也应该直接看作俄国政府的真意。俄法两国的同盟关系存在已久,世人对此并无多大的怀疑,但是过去和现在两国都没有明确对外宣示过这一点,今年6月10日法国外交大臣阿诺德在回答议会的质问时毫不忌讳地公开表示,在日中战争的问题上法国与俄国采取同样的方针,这是因为两国历来有同盟关系。俄法两国之间存在着同盟关系,这大概是第一次公开对外宣布。德国为离间俄法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计谋性地加入了三国干涉同盟,结果不是反而促进了俄法的同盟关系么?6月17日,俄国沙皇授予法国总统以最高等级的圣·塔列德雷诺勋章,实在不是《莫斯科新闻》对俾斯麦的调侃可比,这难道不是对法国外交大臣公开声明俄法同盟事实表示感谢么?此后,俄法两国表示将在中国的外债问题上开展合作,德国的喋喋不休的诉苦诉冤,不是也已经太迟了么?总而言之,德国政府的计谋性的外交,其处心积虑的谋划真的达到了目的了么?这已是属于将来的问题,本章就不进一步展开讨论了。